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12点):主持人: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午间·媒体》,联合央视网、新浪网、腾讯网等网站,特别推出的电视网络互动节目《六十年记忆》继续播出。(音乐渐入)今天我们回顾的话题与绝大多数观众都有关,那就是我们从小学习的语文课本发生了什么变化。算一算,就是建国初期上小学的观众,现在也有70岁左右了,您还记得您的语文课本是什么样子的吗?
这本书是海南方树青先生的父亲用过的老课本,是50年代的语文课本,还是竖排的排版方式,繁体字,线装本。图上的这篇课文是“高尔基的学习精神”。这本语文课本历经几次搬家,从安徽安庆到了海南省,一直被妥善保存着,成了方先生家的传家宝。
我们再来分享宁波滕女士的故事。滕女士收藏了1951年版的小学语文课本,整整半个世纪。滕女士10岁时在亲戚家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其中的《下吧下吧,我要长大》、《小猫钓鱼》,还有《乌鸦喝水》等吸引住了,在随后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里,这本1951年的小学语文课本成了她的“精神食粮”,成了她的至爱。
网友盘山流云说,他是80年代上的小学,当他看到网友发的这些80年代的语文课本的时候,儿时的记忆一下子全部涌上来了,似乎就在昨天,那是我的童年的歌、我的梦、我的伙伴。。。。。。每个人的语文课本都承载着一个童年。
主持人:语文课本受到人们的喜爱,进而成为人们的收藏品,除了他们与主人的深厚感情外,还因为语文课本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课本封面“折射”时代变化
我们看到的这本课本,不叫语文,叫国语。其实在1950年以前,都是叫国语的,就是在那时候,叶圣陶先生提出,要将以前小学的“国语”和中学的“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从那以后,才有了语文这个名称。
就像您看到的,这本课本叫《跃进语文课本》,顾名思义,它是大跃进时期的语文课本。那个时代,作文浮夸风也蔓延到了校园,写作文讲指标,一个月就达到了几千篇等等。(1图)
这是文革时期的语文课本。封面上,红卫兵手捧毛泽东选集。
我们还选了一本数学课本,封面上是毛主席的头像和语录。翻开数学课本,里面的颜色、字体都很简单。
时还有一门课叫《农业》。由此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这是1978年出版的语文课本。1978年,是一个真正的新纪元的开始,这一年中小学生们拿到的书和过去十多年完全不一样。有关科技、自然、社会的课文多了起来。(2图)
更大的一个变化是从2001年的课改开始,教材的编纂权放开了,各个出版社都可以编写教材,学生们的课本更加丰富多彩了。
主持人:看到这么多时期的课本,不禁让我们忍不住要回忆小时候读过的那些经典课文。
经典课文重温
建国初期的语文课本有很多关于毛主席的文章,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有个金太阳,照得大地亮堂堂,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我们心中的金太阳。北京的太阳放光芒,人民拥护共产党,我们紧跟着毛主席,高举红旗前进在革命的大道上”。
再来看看1970年代北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一篇经典课文:
《翻身不忘毛主席》:
“爷爷七岁去要饭 爸爸七岁去逃荒 今年我也七岁了 高高兴兴把学上 翻身不忘毛主席 幸福不忘共产党”。
还有我们熟悉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的看图说话,影响了几代人。
l978年的课本让人耳目一新,思想教育的东西少了,科技自然的东西多了。例如:“水电站、电灯、电话、电视机,电的用处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今年又是丰收年”。
对于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孩子来说,小学语文第一课《春天》的这些内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果树开花,我们来到小河边,来到田野里,来到山岗上。我们找到了春天。” 一位搜狐网友说,看到这些老课文,感觉真是亲切,特别是小学第一课《春天》我到现在都会背诵,我女儿小的时候,每次哄她睡觉,我就轻轻的背诵这篇课文当作催眠曲。
还有著名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不但出现在几代人的语文课本里,而且还出现在了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里面,当我们因为对故事的默契解读而哈哈大笑时,这个故事成了我们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相关链接:
责编: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