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几十年来一直在制造“既成事实”,企图迫使中方承认印度在争议地区的“管辖权”
本月7日至8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将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第13轮会晤。此次会谈的氛围似乎不同以往。近段时间里,中印边界问题被两国媒体不断热炒,“中国威胁论”在印度时有抬头。与此同时,印军在边境地区动作频频,以应对所谓的“中国军队的越境骚扰”。两国的空气中似乎飘浮着一种隐约的火药味。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次会谈不太可能在边界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
在过去的60多年中,中印双方围绕边界问题展开了数十轮多机制、多级别的谈判,然而,边界问题似乎正在走入一个死胡同。追根溯源,主要原因还在于印度方面所固守的“承认现状”的解决思路,以及与之相伴的三种心态的羁绊。
不良心态一:
“殖民遗产天然继承者”
中印两国边界争端缘起于英国殖民者1914年炮制的、被中国历届政府所拒绝承认的《西姆拉条约》及“麦克马洪线”。由于“麦线”的非法性,炮制者直到20年后才在相关地图集中标出“麦线”具体位置,且标明“未经标界”。
然而,1947年独立建国后,印度自诩“大英帝国天然继承人”,要求全盘继承英印殖民帝国在藏特权及侵略遗产,坚持认定中印边界已经划定,两国不存在边界问题;并声称若要谈判,中国须首先承认“麦线”,并接受印方主张的西段边界线(即按分水岭划分),在此基础上双方可就一些“枝节问题”进行谈判。
对于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明确,即中印边界从来未曾划定,《西姆拉条约》及“麦线”是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国政府所为,是非法的。中国向来认为,中印两国理应遵循互谅互让、有取有予的原则,解决边界问题。然而,由于成因复杂,中国愿在“麦线”问题上采取现实态度,从未要求印度归还旧殖民主义者非法并入印度的全部中国领土。
不良心态二:
“放弃特权换回报”
独立后的印度继承了大英帝国的“西藏应为中印缓冲区”的地缘政治观,全盘接受了大英帝国在藏的所有特权。即便西藏和平解放后,印度也迟迟不肯放弃这些特权。尼赫鲁政府甚至怂恿达赖出走境外,寻求“藏独”。
1954年4月29日,经过多轮会谈,中印两国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印度被迫放弃在藏特权。但尼赫鲁政府想当然地认定,通过该协定,中国政府承认了中印两国边界现状,即完全按“麦线”划分,这是中国对印度“放弃在藏特权”的回报。同年,印官方地图开始将印边界说成是“牢固和明确的”。
随后不久,在这种“要求回报”心理的强烈驱使下,尼赫鲁政府理所当然地推行起更加冒进的“前行政策”,并最终引发了中印1962年的边境冲突。
不良心态三:
“谁控制谁有理”
在过去几十年中,印度一直在努力“造成既成事实”、迫使中方承认印度对有争议地区的“实际管辖权”。在这种心态作用下,印度不断地在东段边境争议区采取单边行动,即“领有化、行政化、人口化和军事化”。
“领有化”就是不断派人占领争议地区,甚至不惜武力驱赶西藏地方行政官。如1951年2月,在中国军队和平进入拉萨之时,印武力驱赶了达旺地区的西藏地方收税官。至1953年,印已基本“领有”了“麦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行政化”就是加强对争议地区的行政管理与机构设制。印独立后,1950年成立“北部和东北部边境委员会”;1954年成立“东北边境特区”,归外交部领导;1972年1月20日将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归内政部领导;1986年12月8日,印政府又将该“直辖区”内化为“邦”。
“人口化”就是不断往争议区移民,使之“印度化”。过去争议地区主要居住着汉藏语系的中国少数民族,如门巴族、珞巴族等。然而,经过20多年的不断移民,印内地移民已达60多万,占争议区总人口的65%。近年来,印政府更是不断鼓励内地人向达旺——中印边界争端中的最核心焦点——移民。
相关链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