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10月28日,一列开往拉萨的列车行驶在青藏铁路上。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新华网北京8月6日电(记者谢登科、林红梅、姚润丰)穿过风火山,跨越昆仑山,贯通唐古拉山……青藏铁路,这条架设在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巨龙开通运营3年来,共运送旅客近千万人次,运送货物6221万吨。
像青藏铁路一样,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家实施的各类重点工程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分布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祖国的发展依靠人民,祖国的富强为了人民。凝聚着建设者汗水与心血的一项项国家重点工程,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丽篇章,成为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民心工程。
重点工程建设形成中国工业体系雏形
以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为支撑进行“谋篇布局”,进而带动发展建设全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一条重要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在此背景下,国家迅速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投入实施。
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8年6月,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运转,在不到10年内跨入原子时代;
1959年10月15日,包钢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形成了国家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鼎足而立的新布局……
“以‘156项’为核心、以900余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董事长胡希捷指出。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我国对西南、西北内陆地区开展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即三线建设。首先,把攀枝花钢铁基地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交通、煤、电建设搞好,并将东南沿海的重工业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国防工业建设。1969年至1971年三线建设全面铺开,初步建成了一批国民经济骨干企业,改善了我国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布局,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
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家家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所生产的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成了一批又一批新工业基地的种子和骨干,使中国工业的星星之火逐渐形成燎原之势。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