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第三届网络媒体青海行: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概况

 

CCTV.com  2009年07月16日 13:0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央视网  
专题:大美青海——2009全国网络媒体青海行

     央视网消息:(记者荀志国 青海报道)第三届网络媒体青海行采访团7月16日来到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循化县地处青海省东部黄河谷地,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是国定贫困县,也是青海省唯一被国务院确定的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发展地区之一。全县面积2100平方公里,黄河流经90多公里,境内海拔在1760米到4635米之间,平均海拔为2300米,森林覆盖率为21%。全县辖3镇6乡1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69万人。其中,撒拉族建制村9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58.4%,撒拉族人口7.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2.2%。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乌古斯撒鲁尔部落的后裔,原居现属土库曼斯坦共和国的马雷州撒尔赫斯地区,大约在14世纪初,撒拉族先祖携带手抄本《古兰经》,取道中亚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经长途跋涉迁徙到青海省东部,定居黄河谷地(现循化县),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撒拉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热情好客,勤劳勇敢,善于经商,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温州人”。长期以来,撒拉族群众与藏、回、汉等兄弟民族荣辱与共,携手共建美好家园,全县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各项事业进步的新气象。尤其是国家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加快了特色产业的成形,有效改善了农村民生,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

    “十五”以来,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要,循化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了“生态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的发展战略,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008 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了9.18 亿元,比“十五”末的5.59亿元增长64.2%,年均递增12.8%;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240 万元,比“十五”末的3041万元增长39.4%,年均递增11.72%;完成县属固定资产投资5.59亿元,比“十五”末的4.6亿元增长21.5%,年均递增6.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930元,比“十五”末的7106元增长53.8%,年均递增15.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0元,比“十五”末的2014元增长61.4%,年均递增17.29%。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为今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循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发展特色农业,优化种植结构。我县以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生产发展性项目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线辣椒、花椒、核桃产业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作物的扶持力度,使特色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2008年,全县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亩,花椒面积达到了7500亩,以薄皮核桃为主的优质杂果面积达到了1.15万亩;线辣椒产量达2626万公斤,产值为13130万元;薄皮核桃产量达5万公斤,产值达350万元;花椒产量达6.5万公斤,产值达273万元。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农业内部结构趋于合理,经济效益得以显现。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快畜牧发展。近年来,我县以将循化县打造成全省农区畜牧业示范县为目标,以人口较少民族设施畜牧业发展项目为抓手,整合“西繁东育”、“自繁自育”工程项目资金和金融资金、贷款贴息以及群众自筹资金,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尤其是农区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2008年,全县牛羊贩运育肥户达到了3125 户,贩运育肥牛羊49.33万(头)只,实现牛羊贩运育肥收入3049万元;全县适度规模养殖户达到了6800户,全县牲畜社会饲养量达46.8万头(只),草食畜年末存栏29.1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了1.64亿元,比“十五”末的8149万元增长100%,畜牧业收入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达到了38.8%。

    (三)发展民族经济,带动地方产业。近年来,在各项优惠政策的推动下,我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狠抓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机遇,紧紧围绕“工业强县”战略,致力发展工业经济,重点培育有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8年,完成工业增加1.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兴起,以青海雪舟三绒集团、伊佳公司为主的轻纺工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以仙红、天香两椒(县辣椒、花椒)加工,忠华、振荣核桃加工,阿丽玛乳制品及雪驰清真牛羊肉加工为主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促使农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高等等,成为拉动循化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强化外宣力度,催生旅游经济。近年来,我县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撒拉族民俗风情为载体,积极推进“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参与、企业运作”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不断转变观念,强化措施,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旅游活县”战略,使全县旅游业快速发展。孟达天池、骆驼泉和波浪滩乐园等景点成功招商,开发步伐进一步加快,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黄河抢渡极限挑战赛、高原江南春来早等大型文化体育活动的相继举办和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的进一步加大,2007年我县被评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和“中国县域旅游品牌景区百强县”,孟达天池、文都大寺和骆驼泉成功入围“我心中青海最美的十大景观”,有效提升了循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08年,在经受3·14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旅游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1.75万人(次),比“十五”末的35万人增长47.9%;实现旅游收入10373万元,比“十五”末的4200万元增长147%。

    (五)提高劳务技能,拓展输出市场。随着农业基础条件的不断改善,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使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传统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使劳务输出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重要途径。近年来,为有效拓宽富余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我县充分发挥“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技能工程作用,大力举办农民工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群众劳务技能,拓展劳务输出市场,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投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费达到197.2万元,开展拉面、烹饪等技能培训99期,共培训农村劳动力4987人,输出4738人,培训就业率达95%。为33户群众实施了青年创业贷款项目,落实创业贷款264万元,全年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42510人/次,比“十五”末的38000人/次增加12%,劳务收入达到了17135万元,比“十五”末的9610万元增长78.3%。

    (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条件。 “十五”以来,我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实施了5717利用外资农田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土地开发整理、安全人饮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工程,解决了8.92万人和23.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共建成各级道路29条,总里程达1486.852公里,特别是投资16338万元实施了村道硬化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的目标;相继完成了县城“三纵五横”道路网、县城给排水以及县城和白庄、街子、文都等集镇附属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率先成为全省“省级园林城镇”,并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正在建设和已经建成的大中型水电站有公伯峡、苏只水、黄丰和积石峡四座,资源开发进程进一步加快;全面完成了农网、城网改造,全县行政村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99%,程控电话到村率达82.5%。

    (七)推动公共事业,解决民生问题。全县基本实现“普九”目标,校舍改造步伐加快,办学条件逐步提高,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有序推进,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有所提高,学前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全县农牧民参合率达98%以上;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县60%和95以上的村建有标准篮球场和卫生室;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医疗保障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因干旱、暴雨以及雪冻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灾民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五保户、优抚对象等的基本生活费得以及时足额发放,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民生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责编:张仁和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