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追思多面季羡林[组图]

 

CCTV.com  2009年07月12日 09:0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京报  
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

>>>进入国内频道

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之各界追思

  2006年12月13日,北京大学授予季羡林等10位著名学者第一届“蔡元培奖”。图为大屏幕播放着缺席颁奖仪式的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就。本报资料图片 浦峰 摄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本报记者采访了他的嫡传弟子、密切接触过的出版人、北大的后辈教授、文化学者等,经由他们从不同角度的追忆和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立体的季羡林。展现他的学术、胸怀、个性、人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等不同侧面。

  季老的学问、人品都是一流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遗憾的是,由季老主编的《中华佛教史》未能在他生前出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

  这些大学者的去世也代表了一个学术时代的过去,他们这代人对学术的专注、研究学术的态度与方式值得借鉴。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

  他晚年虽然处在风口浪尖,褒贬不一,但他始终清醒地保持一个知识者的本色,不会被舆论所迷糊了。季先生到去世都能保持一个清醒的状态,我觉得是值得庆幸的事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

  今年的二月份,我去301医院看望过季老,当时季老精神很好,记忆力也很好……我们说,季老一定能成为百岁老人。未想,那次却是我惟一也是最后一次与季老见面。

  ———房地产商潘石屹

  8月2日(实为明年8月6日)就是他(季老)一百岁的生日,《我们》栏目是周日播出,恰恰在8月2日这天就是周日,我一直认为,这是《我们》栏目与季先生的缘分……现在看来这个采访提纲将是一个永远无法付诸实施的提纲了。

  ———《我们》栏目主持人王利芬

  我们曾经几次走进季老在301的病房,和老人握手的时候觉得那是一双瘦骨嶙峋但充满力量的手,饱含着一种朴素的诚意,想想他的功德和学养,采访是有压力的,但是眼前的季老就是一个朴素但亲和的老人,老人的话很慢,也不多,咋一听似乎并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但是细细地品味却是一番新的味道。

  ———主持人朱军

  据人民网、新浪网资料整理

  1 嫡传弟子

  他从没离开学术

  黄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我这两年没有见到过季老,两三年前见到他的时候,虽然他住院时间比较长,但状况还不错。按照我们的想法,他活过100岁应该不成问题。他昨天离世,我感到很突然。

  我是在1960年成为他的学生的。当时,北大在解放后首次开梵文、巴利文班。两位老师是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五年从头教到尾,没有别的老师替。当时,他们俩教得很认真,而且他们当时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季老告诉我们,只要好好学,就能学会梵文,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应该说,我们这一班学生是最幸运的。

  我觉得,季老一生始终把做学问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埋头做学问,他刻苦努力的劲头一以贯之地持续了几十年。从求学时代,到北大工作的时代都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他的名气大了,社会活动多了,但是,他始终坚持写文章。写作是他生命的支撑点,无论什么情况下都没有变过。即使各种事务缠绕,他也一直钟情于学术。

  季老曾经翻译过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剩下的一部《摩诃婆罗多》篇幅比《罗摩衍那》大得多,我们是集体翻译,由我来主持的。季老对此事十分关注,他叮嘱我需要注意的问题,要保证翻译质量。

  相关链接:

1/20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