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国学大师季羡林北京病逝 秘书杨锐未现身病房

 

CCTV.com  2009年07月12日 08:3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成都晚报   
专题: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逝世

  作为季羡林的学生,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的主讲人,钱文忠被季羡林传记作者蔡德贵评价为“关门弟子、先生最得意的学生”。

  接到恩师去世的消息,钱文忠正在录制《百家讲坛》的《弟子规》节目,“我实在没有办法录制,只能向听众,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北川同学表示歉意。”中止节目录制后,钱文忠换上临时买的黑色服装,立刻赶往医院。

  “这个消息实在太突然,谁也没有想到。”钱文忠表示,恩师的去世没有任何征兆,就在前日下午,季羡林先生用毛笔题写了“臧克家故居”,为孔子学院题写了“弘扬国学,世界和谐”,为汶川广济学校题写了“抗震救灾,发扬中国优秀传统”。

  为避免铺天盖地的媒体电话打扰,钱文忠在博客中刻意发表哀告。钱文忠称,所有人都知道,老人家是愉快而满足的。钱文忠表示,作为一名学者,季老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他近来正在酝酿提出“大国学”的概念,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比如,藏族文化、伊斯兰文化。

  季老与四川灾区

  为灾区学校捐款20万元

  据悉,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研究虽然与四川和巴蜀学界并无多少交织,但去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牵动着老人的心。当时季羡林虽然身居病房,却也每天收看电视新闻,关注来自四川灾区的报道,潸然泪下,痛心不已。地震发生后,他立刻决定个人捐款20万元人民币,用于帮助损毁学校的灾后重建工作。去年年底,著名设计大师张之杨免费设计的雅安市季羡林图书馆已经开工建设。此外,季羡林先生还曾为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题字。

  季老与四川学者

  曾与故友杨明照书信往来

  很多人都以为季羡林与四川文化人没有交道,其实季老在四川有一位志同道合的老友——已故的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四川省文联原副主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名誉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杨明照先生。和季羡林一样,杨明照先生不仅是享誉国内外研究《文心雕龙》的专家、研究中国古代文献的专家,而且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工作者,师德之楷模。诸多共同点让两人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老朋友,多年来一直保持书信往来。2003年,杨明照先生因病去世,当时,听闻老友去世的季羡林特别伤感,季老当时还专门打来电话,慰问杨明照家人,并特地托人送上了花圈。

  本报记者 徐力

  季老与四川名人

  6月 王小丫作最后的采访

  今年6月10日,季老受聘成为了《开心学国学》栏目的学术顾问,节目主持人王小丫还前往病房看望季老,录制了一期访谈节目。

  栏目制片人刘正举回忆到,在今年年初开始筹备此栏目之后,曾通过季承联系上季老,希望他能帮助确定定位:“最后,季老给我们的意见是‘大国学’,即国学包括全民族、各领域的概念。”而回忆起最后的录制工作,刘正举表示十分遗憾,因为季老是国宝级人物,所以录制节目的时候,能进入病房的栏目工作人员只有四个名额,“最后,由主持人王小丫、灯光师、导演、还有一位领导得以有机会看望季老。”据山东商报

  哀悼

  北大设灵堂 今起接受吊唁

  昨日,北大成立季羡林先生治丧工作组,由校党委书记闵维方、校长周其凤任组长,治丧工作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办公室主任为北大党委副书记杨河。 北大将于今日起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设立季羡林先生灵堂,接受季羡林先生生前友好、广大师生和社会公众吊唁。

  截至昨晚8点,未名BBS上悼念季羡林先生的文章,已有百余学生跟帖。其中一名学生写道,“不知为何,昨天晚上还莫名地想起季羡林老先生快100岁了吧,今天就听到这个噩耗。”也有学生认为,“他存在的象征意义比实际意义更重要。如今季大师已辞世,评价则会越来越公道。”本报记者 徐力

  声音

  王大千: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王大千正在北京筹备季羡林先生的后事。王大千说,季羡林研究所正在与中央电视台、季羡林先生故里山东临清市委、市政府洽谈合作拍摄关于季羡林先生传奇一生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我们会以虔诚的心认真去拍,也算是为季先生、为中国传统文化做一点事情。”

  “先生到晚年脑子一直很清醒,每个礼拜坚持会客,他喜欢听到家乡的事。在他看来,会客和习字对他的大脑也是个锻炼。”王大千眼中的季老还很幽默,“今年以来他题字的落款都会写上‘时年百岁季羡林’,先生常风趣地说,这年龄有点水分。”

  作家舒乙(老舍之子):季老一生对人和蔼,对朋友热情,对学生关心,和总理谈话时季老也一直强调着对祖国未来的期望,言辞也十分犀利。他的离去是我们这些晚辈乃至中国巨大的损失,我们表示深切的惋惜!

  北师大教授于丹:我以晚生后学身份表示,愿以自己的毕生努力向先生致敬!季老是中国当代标志性的文化大师,他的去世不会使文化断层,而是以他个人的磊落襟胸启迪来者,让更多后学者真诚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焦点

  秘书杨锐未现身病房

  离世前,有关季羡林最多的新闻,莫过于“藏品外流事件”。去年秋天,有媒体报道,季羡林部分私人收藏品在季老没有给出任何授权的情况下,流向拍卖市场,拍卖的藏品中有赝品,真伪难辨。事件披露后,一些媒体将矛头指向了担任季老秘书一职的杨锐。昨日,在得知季老去世的消息之后,作为“藏品外流事件”焦点的杨锐并没有赶往医院为季老送行,而是选择安静地一个人呆在家里。在接到记者的电话之后,杨锐不断地表示自己现在很难过,不想接受任何采访。而对于季老的丧事安排问题,她表示:“早在几个月前,我就不做季老的秘书了,一切事务都已经交由他儿子在处理了。”本报记者 徐力

  专访

  长衫先生李里:季老就是完人

  近几年来,和季老有过交道的四川人中,恐怕就属在国学界小有名气的“长衫先生”李里了,他与季老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国内国学界的一段传奇。接到记者电话时,应邀举行讲座的李里刚刚抵达西藏,他连称“不可能”。“我们春节才通过电话,季老他精神好得很呢!”反复从记者口中确认后,电话那头的李里愣了十来秒,一声不吭。

  “如果条件允许,讲座完了,我就从西藏直飞北京,希望能赶上季老追悼会。”李里心目中,对季老的评价很简单,人无完人,但季老例外,“学术上的成就人尽皆知,不用我多说了,放弃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毅然回国,季老身上的爱国主义热情让人钦佩,还有他的谦逊、朴实……”

  提起季老的平易近人,李里说他这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当年登门拜访季老的场景:“我提着腊肉两次扑空,第三次登门时,瘦瘦高高的季老已慈祥地微笑着在那里等我。进门就热情与我握手,把我请到满是线装书与各种贺他九十华诞字画铜像的客厅。我恭敬地给季老磕了三个头。季老忙请我坐,说我不远千里而来看望他,非常感激。他说他已带着老花镜并拿着放大镜看了我写的信与文章,夸我很有功底,能以自学达到这种程度很难得……不知不觉间老人与我谈了两个多小时,虽然我极不愿离开这位仁厚博学的老人,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我还是依依不舍地、恭敬地给老人磕了三个头告别。临行老人叫来家人为我们照了一张相,照相时老人因为是在家穿的睡衣,连连说‘衣冠不整,衣冠不整’……”

  自此起,季羡林便与李里成了忘年交,不时书信往来,李里有什么学术上的困惑,都会写信给季老,而季老也都一一耐心回复。2007年,李里推出国学专著《论语讲义》时,季羡林还不忘为此书亲笔题词“天道酬勤,赠小友李里。”

  除了尽量赶赴北京悼念季老,李里表示,回到成都后,他会立即组织学生在川师大的国学工作室进行追悼活动,此外,由他负责编纂的《国学蒙正》杂志将推出季羡林专题,以纪念这位真正的学术泰斗。

  相关链接:

责编:闫彬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