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托起雄鹰的翅膀 给战机一颗中国心

 

CCTV.com  2009年06月30日 10:3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光明网  
专题: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接到采访吴大观的任务是在6月8日。依照以往的习惯,我上网检索了一下吴老的资料。吴大观,航空发动机专家。江苏镇江人。主持研制了我国多种型号的航空发动机,并培养了几代专业人才。寥寥几笔已经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位白发苍苍,但依然精神矍铄的老一辈科技专家的形象。

  继续检索,无意中发现了一篇吴老外孙女梁焱写的悼文。其中几段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美国的时候,有个老朋友,在他回国前,他们之间有个约定:什么时候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发动机,他们什么时候再见面..... 从此,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他的老朋友大概十多年前来中国的时候,提出要见他,他没有见..... 再大点儿的时候,我就被恶狠狠地灌输了"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的知识,也很要命,我不懂...."

  认真、执拗,对待自己的外孙女甚至有些"简单粗暴"。他是个传统印象中的"工作狂人"?他除了工作还有别的爱好吗?

  抱着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我登上了北上的列车,来到了吴老曾经工作过的沈阳606所。

  放大镜的故事

  走进606所吴老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陈旧的黑色办公桌,桌上摆放着一台黄色老式电话、一盏蓝色台灯、一把比例尺、一只破旧的文件筐,几个笔记本整齐的码放在一侧。桌子后面挂着一幅航空发动机结构图。两侧是一大一小两个书柜,上面摆放着英文词典、航空发动机资料。陈设简单而又整齐。

  此时,桌上一把放大镜引起了我的注意。旁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说:"吴老原本视力就不是很好,后来一只眼睛又出了问题,就只能靠一只眼睛研究资料了,放大镜也就成了他必不可少的工具。他每天六点多就到办公室,晚上十一点还在办公室查阅技术资料。由于他眼睛不好,每天晚饭后都由夫人把他送到厂门口,晚上再由秘书送回家里,几年如一日,天天如此。"

  "那时候吴老号召大家每天提前10分钟上班自学英语,晚饭后1小时学技术。每天晚上,科研楼里灯火通明,大家都在努力地学习。许多人都要经领导催促才回去休息。"

  一把普通的放大镜背后竟深藏着这样不为人知的故事,一幅漫漫长夜中吴老拿着镜子仔细查看资料,不时修正参数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

  "斯贝"情结

  离开沈阳我们沿着吴老的足迹来到了西航公司。在西航公司我有幸采访到了与吴老在西航并肩战斗过的王振华老人。

  谈到吴老,已经年逾八旬的王振华老人感慨颇多:"说起吴老,就不能不提‘斯贝‘,在吴老的身上有着一种深深的‘斯贝‘情结。"

  斯贝发动机是英国罗罗公司上个世纪60年代初设计的一种双轴涡轮风扇发动机,在当时世界各种同类型发动机中处于领先地位。1977年年底,吴老开始负责英国斯贝发动机引进试制工作。

  试制工作是紧张而忙碌的,我们那时每天工作都在12小时以上。记得发动机在英国进行高空试验的时候,我们所有派出工作的人员全部是两班倒,可唯独只有吴老常常跟了这个班又跟下一个班,忘记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时间一长,就连现场英国的工作人员也奇怪地问:"这位老先生是你们什么人?"我们告诉他:"这是我们的技术副厂长,相当于你们的总工程师。"英方的工作人员感叹道:"你们这么大的官每天还到现场来,真是不简单!"

  在英国的半年里,我们没有去过任何旅游景点,每天就是实验、学习、写总结、讨论心得,周末也不例外。

  在斯贝发动机试制总装阶段,吴老任现场总指挥,发烧39度仍坚持工作,最后晕倒在试车台上。领导派专人送他回家休息。回家后他感到自身责任重大,两个小时后又出现在试车台上。

  说到这里,王振华老人远望窗外,当年热火朝天奋战"斯贝"的情景好似又依稀可见

  一路下来,工作中的吴老在我脑海里日益深刻,生活中的吴老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16日回到了北京,走访了吴老的家人和吴老住院时的医护人员。

  涤卡呢和21.1万元党费

  走进吴老的家,房间里摆放的都是上世纪80年代购置的家具,厨房里的搪瓷碗对我们这群年轻记者而言更有如出土文物一般。家里唯一透着点现代气息的就是一台电脑。吴老退休后,为了方便查阅资料,80岁的高龄又开始学习上网。

  吴老的女儿吴晓芸拿起一件破旧的蓝色上衣说:"我父亲生前一直穿着这件上世纪60年代的蓝色涤卡呢衣服,虽然这件上衣早已洗得发白,袖口也已磨坏,但父亲还打趣说:"它磨它的,不磨我身体就行。"我母亲笑着说:"缝缝补补又3年。"

  这就是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吴大观的生活。可能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一个堂堂航空领域的专家为何过的如此节俭?可看看下边的数字你就不由得心中涌起一股敬仰之情。

  据统计,1963年到2009年,46年间,吴老共缴纳特殊党费21.1万元;救灾、济贫、助学,捐款共计9.3万元,总计30.4万元。约占其总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

  人生是施予不是索取

  "Life is to give not to take"人生是施与不是索取。这是雨果作品中的名言,吴老记住了,也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去实践了。

  护士长黄丽忠每每回忆起吴老临终前那段日子时,不禁潸然泪下。黄丽忠说:"那时领导专门有批示,要请专家会诊,用最好的药,尽一切可能延长吴老生命。但是,吴老拒绝了。吴老一再表示,不要用昂贵的进口药品,不要为他这种治不好的病浪费国家的钱。那时候只要用药,他清醒时就把点滴拔掉。医生没有办法只好给他打镇静剂,让他昏睡过去,然后才能用药。但是,只要吴老一醒,他就把管拔掉。

  在吴老临终前,他留下了这样的临终嘱托。

  1、不要再浪费国家的医药费了!(不打针、不输液、不转院、不做手术)

  2、后事一切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不要惊动大家。

  3、不要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

  4、一定要代我交最后一次党费10万元。

  "对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我做得很不够。我们的发动机没有赶上去,还有很大差距,我感到问心有愧。我要去见马克思了,外边的蓝天是多么蓝啊!我看不到我们的大飞机翱翔在蓝天上了,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这是吴老临终前说过的最后一席话。

  吴老走了,带着他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我国航空工业的无限眷恋走了。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为后人留下了一位老一代航空人的拳拳报国之心。

责编:赵旋璇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