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工业 合肥弯道超车的强力“引擎”

 

CCTV.com  2009年05月22日 14:2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合肥晚报  

    “壮大合肥工业经济,我们将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扭住有效投入这个核心环节,坚持“顶天立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铺天盖地”(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并举,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

    “合肥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速度,靠的是解放思想、开放思维的结果,靠的是市委、市政府大胆选择‘工业立市’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所释放出的累积效应。经过市委、市政府慎重决策,我们选择将工业发展放置前台,而将科教实力作为前台的支持系统。”
——中共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


    最近由合肥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表明:一季度,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均居首位;在中部六省省会中,合肥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等5 项指标增幅均居首位。
处中部、接东部、连西部的合肥,位于产业梯度转移的大通道上,正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弯道”,加快步幅,趁机“超车”。超车,需要驾驶者娴熟的技巧和车辆引擎强劲的动力,而工业,无疑是合肥“弯道超车”的强大引擎。

    立市之择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曾这样说,合肥要跨越,不搞工业绝对没有出路,工业不做大做强仍然没有出路。
由于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发展不足是现阶段合肥最主要的矛盾。合肥的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位次靠后,与先发地区的差距明显,人均财富水平还不够高,事关民生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甚至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05年,合肥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工业立市”战略,制定实施《优先加快工业发展行动纲要》。自此,资源、政策、人才纷纷向工业战线集结,工业成为合肥发展的急先锋,一个“优先”抓住了主要矛盾、突出问题。
此后,合肥相继出台“一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逐步完善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工业发展。

    工业提速
  
工业——现代经济的脊梁,像浩荡春风,拂过千年古城合肥。
合肥是一座三国故城,而其工业,却是从南淝河畔铁匠铺的叮当声中蹒跚起步。在漫长的农耕时代,这个地处“江淮分水岭”的江淮小邑,逢雨则涝、欠水则旱,苦苦守望丰收年景。
直至1957年,合肥工业终于迎来“亿元时代”,当年工业总产值历史性地突破一亿元;又经过整整16年,合肥工业总产值在1973年跨过10亿元门槛;之后,经过漫长的18载,到1991年,合肥工业总产值走进“百亿时代”……
自2005年起,合肥工业一反慢条斯理的常态,开始加速,工业投资连出大手笔,工业经济跨越发展。2006年,合肥工业总产值跨过1000亿元大关,提前4年实现“千亿规划”!此后仅仅只用了两年时间,合肥工业又跨新标高,刷新历史记录:2008年,合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078亿元,突破2000亿元大关!
2005年“工业立市”以来的四年间,合肥工业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05~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达到23.5%、21.7%、26.3%和26.3%,产值和增加值分别从2004年的659.3亿元和198.5亿元快速增加至2008年的2078亿元和606.3亿元,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产值和增加值在四年内分别增长2.2倍和2.1倍。

    弯道超车

    合肥是一座新兴综合性工业城市,现有34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类产品,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家电、化工及轮胎、电子信息及软件、新材料、生物技术及新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八大重点产业。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面对如此危机,合肥为何能够逆风飞扬? “金融危机对合肥或许是个机会。”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和合肥循环经济示范园管委会主任王华波,表达出了同样的理念。
合肥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别看工业总量跟全国同类城市相比并不突出,但工业结构却独具特色,按国家统计口径,全国工业分为37个门类,合肥占了其中的34个!
跟国内其他城市的“汽车城”、“钢铁城”、“煤炭城”、“服装城”相比,合肥工业门类相对较多,主业不单一。而恰恰因为合肥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分散了金融危机的风险,34个门类此消彼涨。比如钢铁产业受影响较大,但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依然红火;化工业受冲击较大,而家电产业又借助‘家电下乡’获得增长。
同时,经过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合肥工业战线新增数百户生力军。2008年以来,合肥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83户,占全市企业数的31.8%,而且新增企业产能逐步释放,特别是格力电器和海尔电冰箱等一批大项目先后投产,对合肥工业生产拉动作用明显。1-4月份,483户新增规上企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3.2个百分点。

    有形之手

    面对“弯道”,娴熟的驾驶者可以凭借技巧“超车”。
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合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准确预判经济形势,并采取了一些有针对性的举措,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市委、市政府去年10月向60户重点企业派出驻企小组,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问题。比如,针对格力(合肥)公司投产建设进度慢的问题,合肥安排市建委等部门组织全市最强的建筑施工队伍进驻企业,帮助其加快工程建设,使该公司厂区提前建成,提升了企业产量目标;针对马钢(合肥)公司产品销售问题,市经委、市建委等部门共同组织推动该公司钢材本地销售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抓与不抓不一样,抓紧抓松不一样。凭着对“工业立市”战略的坚持,合肥有形之手力挽狂澜。吴存荣对记者表示:“合肥发展之所以有今天的速度,靠的是解放思想、开放思维的结果,靠的是市委、市政府大胆选择‘工业立市’的战略性制度安排所释放出的累积效应。经过市委、市政府慎重决策,我们选择将工业发展放置前台,而将科教实力作为前台的支持系统。”
如今,发展工业已成为400多万合肥人的共识,7000多平方公里庐州大地上足音跫然。带动第三产业,反哺第一产业,工业成为三产协调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合肥经济发展格局中的主力军,成为合肥弯道超车的强力“引擎”。更重要的是,工业文明的魅力,正在改变着合肥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合肥工业发展了,响亮的品牌多了,合肥人有发自内心的自豪。随着工业发展,大批农民进入工厂,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和教育,整个城市的市民素质得到大幅提高。
经济学家如此评价,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合肥正在工业革命的洗礼中奋起斗志,开始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合肥晚报 周军 供稿)

责编:许桂梅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