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长,
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弱化
羊城晚报:西南联大只有1000多名学生,那是典型的精英教育。现在中国大力发展的是大众化教育,对此您怎么看?
杨振宁:大众化教育也是必要的。这么大的国家,种种方向都需要人才。全世界办大学都有两类,一类是培养精英的,尽量希望吸收进来的人是从不同阶层家庭出来的。另外还需要有一些大众化的教育,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
羊城晚报:目前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很严峻,您对在校大学生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杨振宁:目前就业有困难,其实大学生找到一个工作不是问题,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才是问题。不过中国还是处在经济发展稳定的状态,全世界都知道,金融风暴恢复期恢复最快的将是中国。
大学毕业后,读研究生还是出去工作,做出的选择,将对未来发展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考虑发展方向时,要充分考虑自己的因素,最重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和喜好。这与将来能否成功有密切关系。
对自身能力和喜好的重视度,在中国和美国有很大差异。中国教育是训导型的,美国教育是启发型的。在中国,老师和家长对年轻人的影响比美国的大。当然影响大有好也有不好。因此,强加给年轻人的影响应该弱化。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应该多向美国学习,多重视年轻人的能力和喜好;而对于美国的老师和家长,我的建议刚好相反,要多给学生引导。
批评中国教育,
有道理但忽略最重要问题
羊城晚报:有些地方如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称。在未来规划中,到2020年,广东要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您怎么看?
杨振宁:任何大学要做好,第一要有人才,目前海内外的人都看得很清楚,中国有非常优秀、聪明的年轻人,这是不成问题的。但是,聪明的年轻人怎么变成领域中走到世界第一线的人才,就要靠培养的环境。但这个环境不是一天两天所能建成的。你要拿中国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比,中国的差距还很远。
国内也有很多人批评大学教育,但我再三讲,这些批评不是没道理,但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大学的作用,世界公认的有三方面:一是培养学生,二是贡献社会,三是科学研究。从第三点来看,中国所有大学都还没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第一流大学不是一两天时间建成的,也不是一两亿投入就见效的。美国有这么多年的GDP高增长,加上二战后几十年的教育传统,第一流大学才这么多。中国要达一流还要继续努力。
可是你要看到中国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及其对社会的贡献。从这个角度讲,中国的大学是非常成功的。我在西南联大念书时只有1500个学生,当时全国大学生数目还不到两万人。这两万人,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对国家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比如原子弹爆炸成功,需要千万人的努力,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招收了大量这方面的大学生、研究生。这些人没有在最前沿的研究中做出第一流的成果,但是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没有这些人,没有培养这些人的大学,今天就不可能是这个样子。从这个层面上讲,中国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绝对是第一流的! 本报记者 夏杨
责编:徐文华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