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爱的守候——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公墓见闻

 

CCTV.com  2009年05月13日 17:3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纪念

  新华网成都5月13日电(记者侯大伟)13日6时许,细雨飘洒在映秀镇公墓。公墓的守墓人、渔子溪村村民马福洋说,往年只有在较远的高山处才会有野生的小菊花,不知为什么,今年这里附近也长出许多。

  他说:“一定是那些不幸遇难的人,化成小菊,守候着映秀镇。”

  每天早上7时多,他就从300多米外的板房,来到公墓,打扫卫生、管理秩序。也在用自己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爱”,守候在亲人旁。

  5月13日,是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后的第一天,也是64岁的马福洋和另一名守墓人、68岁的胡建国,在这里守墓的第312天。

  当天早上,时不时地飘起小雨,两位老人不约而同地拿出了各自一直没有舍得用的新草帽,替换了陪伴他们近一年守墓生活的黑色旧草帽。

  一年前的5月12日,对于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无法忘怀的日子,这个拥有1.6万多人口的乡镇被夷为平地,痛失6000多名亲人,许多遇难者都长眠于公墓之中……

  7时刚过,两位大爷就拿着扫把和木夹子,从板房区一出来,就沿着公墓边石梯路开始打扫。一个在前面清扫,一个在后面用木夹子捡起哪怕只有指甲盖大小的碎纸屑。

  带着厚厚近视镜的胡建国老人对记者说:“我们竭尽全力清扫这里的每一点垃圾,就是希望那些在废墟下遇难的亲人们,能睡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

  公墓里已经来了很多人,大都拿着一束束野生小菊,在这里凭吊遇难者。一个30多岁的女人,半蹲在一块墓碑前,一对红色的蜡烛在细雨中静静地燃烧,随风摇曳的烛火把鲜红的蜡变成一行行泪,不断滑落在尘土中。

  尽管已经见多了“生死离别”,尽管已经见到了“阴阳相隔”,但每次见到此情此景,马福洋和胡建国两位大爷还是会触动内心的伤痛。

  映秀公墓所在的山坡正对着映秀镇一个重建重点规划区。在这个规划区内的一块平整的空地上,日前举行了映秀小学开工奠基仪式,四川省也同时宣布震中重建工作正式启动。那时候,马福洋刚好站在映秀小学英雄教师连芳的墓碑旁。

  他对记者说:“连老师一定会感到很欣慰。”根据规划,新校舍将在钢筋混凝土的基础上,增加橡胶隔震支座、消能减震器和轻型隔断,足以抗击破坏力为9度以下的地震,其运动场也将被建成当地居民的临时避灾场地。

  几天之后,马大爷所在的渔子溪村将全面启动住房重建工作,他的大儿媳妇方仲辉就是该村住房重建委员会的委员。

  马大爷告诉记者:“听说新房子用的都是一种新材料,结实耐用,还很好看,肯定比我原来那四层高用砖垒起来的楼房好多了。”

  他对未来的憧憬,建立在上个月底通过的映秀镇重建规划的基础之上。这一规划提出,要把映秀镇建成“防震减灾示范区”,民宅8度设防,学校9度抗震,确保“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一张巨幅映秀镇重建意境图就在映秀镇公墓的正下方。马福洋和胡建国两位老人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他们未来家园的模样:宽敞整洁的马路、藏羌风情的民宅、坚固现代的小学、流光溢彩的乡镇……

  “这是对遇难者最好的告慰!”胡建国说。

  相关链接:

责编:孙洁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