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5月12日电
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爱——写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
如果说生命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尊重,那么,在伟大中国前行的征途中,必将镌刻危急时拯救了无数生命的人民军队。
如果说灾难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记忆,那么,在中华民族记忆的最深处,必将铭记废墟中挺立起不屈脊梁的中国军人。
汶川地震后1年里,灾区的土地上,仍然到处传颂着人民子弟兵那不朽的名,那永恒的爱。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60年前,诗人臧克家一首原本是为了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的诗,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深层思考:人,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而活着。
汶川的天空,铭刻着雄鹰飞过的痕迹。
2008年5月31日13时,成都军区某陆航团51岁的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和他的734机组——27岁的副驾驶李月,47岁的空勤机械师王怀远,28岁的空勤机械师陈林,23岁的物资装卸和地面警戒员张鹏,前往理县执行救灾任务。
当日下午,直升机在返航途中,遭遇天气突变,不幸失事……
那是邱光华在地震灾区的第63次飞行。抗震救灾10多天里,他已往灾区运送物资90多吨,抢运伤员200多人。
6月10日10时55分,直升机残骸在深山峡谷中被找到,机上人员全部遇难。
雄鹰一样的5位勇士,永远地汇入了川西北的青山之中。
1年来,灾区人民时刻想念着给他们带来生命希望的陆航团官兵们。
2009年5月6日,汶川映秀镇6名伤员代表提着一篮篮鸡蛋和水果,来到邱光华机组生前所在部队,看望烈士家属。
时间抹不去心头的伤痛,但坚强让他们努力前行。
烈士李月的父亲李兆实,这位已过“知天命”之年的老人深深理解儿子的选择:“作为人民子弟兵,应该为人民做出牺牲。”
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整整1年后的这个日子,邱光华机组雕像在成都落成。这一天,成千上万群众自发前来缅怀烈士。
汶川的土地,见证了子弟兵的大爱永生。
2008年6月18日,再过122天就满26岁的济南军区某师炮兵指挥连士官武文斌,在灾区连续劳累了32天后,停止了呼吸,永远长眠在了抗震救灾的战场上。
在由19名参与抢救的医学专家和医生联合签名的医学报告上,写着:“死亡诊断:肺血管畸形破裂出血猝死。诱因:过度劳累。”
一名年轻的士兵,用生命兑现了向灾区人民的承诺。
2008年6月30日,武文斌牺牲12天后,他的家乡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程营村出现了一条新修的砂石路,由村口直通他的家门口,乡亲们将其命名为“文斌路”。
2009年4月29日,武文斌牺牲300多天后,又一条“文斌路”出现在他生前曾战斗过的都江堰市胥家镇街头。
今天,武文斌生前所在连队官兵仍继续战斗在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线。
汶川的人民,不会忘记自己哺育的好儿女。
地震袭来时,正在家乡羌寨北川县擂鼓镇陈家山村休假的第二炮兵某部羌族排长陈大桂和他的藏族妻子杨欢,在一连救了11名乡亲后,自己一家5口和另外4位乡亲被深埋进废墟……
“大桂一直站在沟边救人,如果不是这样,他们一家绝对跑得出来。”乡亲们含泪说。
“大桂”,成了人们由死地通向生界的桥梁,而他却被垮塌的山体无情淹没。
英雄远去,但英雄所在的部队却从未停止过对灾区的援建和援助。
第二炮兵援建的占地45亩、建筑面积17800平方米、能容纳学生1080名、教职员工60名的汶川八一小学建成后,将是一所全寄宿制农村普通完全小学。
2009年5月12日,大桂生前的战友和乡亲们齐聚在陈家山下,默默焚香,寄托哀思。
把生的希望献给人民,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邱光华机组、武文斌、陈大桂……这些来自祖国各地的英雄们,安静地长眠于同一个地方:汶川地震灾区。
勇敢,是军人性格中最基本的因子
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人民子弟兵!
1年前,在瓦砾遍地的废墟上,在死一般的黑暗里,人民子弟兵的迷彩是象征着生命力量的色彩。
怎能忘记那个冒死突进汶川的武警某部参谋长王毅!
2008年5月13日23时15分,王毅带领200名勇士,历经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并立即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汶川情况。
自此,王毅开辟的“生命通道”,使得震后隔绝了33个小时的汶川与外界有了联系,为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地震后,王毅被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当选为武警部队第十一届“十大忠诚卫士”,并升任武警某师师长。
尽管离开了灾区,但王毅的心始终和灾区紧紧相连,经常打电话了解灾后重建情况。2009年春节时,他还专门派人前往汶川看望当地群众。
怎能忘记那些写好遗书高空跳伞的空降兵十五勇士!
2008年5月14日,茂县上空。
在没有地面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山峰多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情况下,空降兵某研究所所长李振波和战友们一起,从地震灾区上空4999米的高空奋不顾身地跳下。
“解放军来了,我们有救啦!”与外界隔绝几十个小时的茂县群众纷纷向降落伞涌来。李振波和同伴们刚一落地,就有老百姓跑上前去,紧紧地抱住队员们失声痛哭。
茂县群众不知道的是,跳伞前,这些空降兵勇士每个人都写好了遗书。
从灾区返回部队后,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众多荣誉称号的李振波,依然埋首于重型空投等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工作。
如今,十五勇士中有12名勇士依然在空降兵服役。仍然挂念着灾区的他们,无不希望能有机会再去灾区奉献一份爱。其他3名勇士,1名转业,2名退伍返回各自老家。
怎能忘记141名群众联名为他请功的成都军区某部排长牛玉新!
2008年5月24日,牛玉新带领6名战士在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排查险情时,余震突发。
“老乡,快走!”牛玉新背起双腿残疾的村民先宇顺就往外跑,然后返身飞奔把先宇顺9岁的侄子先康抱了出来。
就在这时,“轰隆”一声巨响,危房屋顶坍塌,先宇顺和先康原来所在的地方被砖头瓦砾和断梁掩埋。
“里面还有人吗?”牛玉新一边喊着,一边带领战士冯志伟走进废墟。就在此时,危房一侧的围墙突然垮塌,砸向正在搜寻的冯志伟。牛玉新猛地一把将冯志伟推开,自己却被残垣倒塌弹起的一根断棍刺穿下颌,当场倒在血泊之中。
经过全力抢救,牛玉新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他住院后,每天都有五六十名群众前去探望,100多位群众联名按手印给中央首长写信为他请功。
2008年6月,牛玉新被中组部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7月,他荣立一等功;8月3日,他还参加了四川广汉市火炬展示,担任火炬手。
汶川地震1周年之际,牛玉新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了灾区。
2009年5月8日,领了结婚证却一直没来得及办婚礼的牛玉新和妻子张雅斐来到旧县村,在全村1800位父老乡亲的祝福声中,举行了婚礼仪式。
勇敢,是军人性格中最基本的因子!
在抗震救灾这个特殊的战场上,人们发现,这支从南昌城头走来、历经80年风雨征程的人民军队,依然大义大勇。
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坚强的人民子弟兵
人们常说,当过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这种褒奖,源于中国军人那特有的品质——坚强!
1年前,为了尽快抢救废墟下的每一个生命,人民子弟兵一次又一次地搜救、搜救、再搜救,坚持不懈!
在什邡市蓥华中学,为了营救一个叫廖友瑶的小女孩,武警官兵用短铁棍撬起楼板,用千斤顶向上托举,用榔头敲碎女孩双脚上的楼板……
救援的过程异常艰难。当女孩的头部完全露出来、喝上第一口水时,时间已过去近24个小时。
大雨如注,官兵们从头到脚被淋得湿透。就在营救廖友瑶的时间里,蓥华镇又经历了10多次余震。
女孩终于被救出时,已是5月14日凌晨2时。此时,时间过去了26个小时。
“在一座随时可能倒塌的大楼旁搜救,完全是违章作业。”参加营救的官兵们说,“但,为了孩子们的生命,我们别无选择。”
今天,蓥华中学——这座始建于1904年的百年老校,正在空军部队的援助下,恢复重建,涅槃重生。
与此同时,由成都军区、济南军区和海军援建的3所学校,主要建筑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第二炮兵、兰州军区和武警部队援建的学校,正在抓紧主体工程施工。
1年前,为了尽快排除灾后险情,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一次又一次地拼搏、拼搏、再拼搏,前赴后继!
山崩地裂,江河阻断。34处堰塞湖,高悬在百万灾区人民头上。
海拔2000多米的唐家山在地震中被削去一半,形成了一道长803米、宽611米、高82.65米至124.4米的巨大堰塞体。奔腾不息的湔河在这里被死死围住,形成了一个最大可蓄水近3亿立方米的“天然悬湖”!
“悬湖”一旦溃决,成都平原将不堪设想。历史上,曾有数万生命倾灭于震后堰塞湖的溃决,损失远大于地震本身。
灾情就是命令。1000名人民子弟兵拿着手电筒,背起10吨重的炸药和雷管连夜奔袭8小时,到达唐家山堰塞湖的坝顶上。
为了扩大泄流漕,加快泄流速度,解放军用无后坐力炮炮击水面漂浮物。
坐镇坝顶指挥的,集中了4位共和国将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葛振峰,成都军区副司令员范晓光,武警部队副司令员息中朝和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
2008年6月10日17时18分,被堰塞体阻隔了整整29天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顺利通过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
而今,已经解除险情的唐家山堰塞湖在当地政府的整体规划中,将成为北川地震博物馆系列景点中今后重点打造的“湖光山色”风光带:当地政府准备将这里建成5000亩规模的玫瑰园基地。若产业项目发展至2万亩,唐家山堰塞湖将成为中国最大玫瑰园基地。
据北川农业局技术专家罗时德介绍,今年在唐家山堰塞湖周边山坡种下的玫瑰,到明年就会开出鲜艳的花朵,预计在第三年就将达到繁盛期。
1年前,为了尽快打通震区的生命通道,解放军和武警官兵一次又一次地突击、突击、再突击,坚忍不拔!
地震发生后,映秀至汶川、映秀至卧龙等路段几乎被坍塌的山体全部掩埋,而北川至茂县、绵竹至清平的多处路段则被堰塞湖淹没。
再加上几乎所有的重灾县都位于高山峡谷地区,不断发生的余震、滑坡、泥石流,随时威胁着抢修人员的生命安全,抢通道路的危险和艰难难以想像。
但,任何困难都压不倒坚强的人民子弟兵。一支支专业化部队紧急出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第二炮兵工程部队震后立即从全国7个省市紧急赶赴北川,在12个小时内打通了北川县城与外界相连的唯一一条公路。
当得知震中映秀镇成为“孤岛”后,成都军区某工兵团最短时间内在紫坪铺水库建起了作业基地和门桥渡场。
武警交通部队抽调各地兵力,穿越海拔近4000米的若尔盖高原,连续奋战4昼夜,打通了茂县、北川等9个乡镇的道路。
……
目前,地震时几近瘫痪的四川地震灾区干线公路网络已恢复正常运行;曾经蜿蜒于崇山峻岭间满目疮痍的各条干道,如今车辆川流不息。灾后重建物资正通过多条公路,源源不断运抵汶川、茂县、北川、平武、青川等县。
唐家山堰塞湖、蓥华中学、灾区公路……记忆中每一个灾区地名的出现,都意味着同类灾情险情的接连发生,意味着人民子弟兵一场场坚强不屈的战斗。
青山不语,大爱无声。
汶川地震1周年,也是人民子弟兵抗震救灾1周年。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记者王玉山、徐壮志、刘永华)
相关链接:
责编:闫彬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