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晓东说,自己属于重头再来,买设备、盖店铺、培训工人,样样都得花钱,团县委在租地事情上的及时出手,让他在资金问题大大松了一口气。如今,他的汽车修理店为北川创造了30多个就业岗位,还成为北川青年就业见习基地,即将接收一批年轻人见习。
对团县委来说,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獭兔都运到家门口了,可饲养场地还没定下来,就在创业青年付贤华心急火燎之际,团县委帮他从一家慈善基金会借来3万元,租下一个兔场。
2008年9月24日爆发洪灾,团县委给创业青年们挨个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安全情况。禹里乡龚兴兰接到电话后,说自己的养猪场差点被淹,哭着向团县委求助。她没想到,团县委派来的工作人员立即搭上一辆车直奔养猪场,帮她把猪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洪灾过后,团县委说服龚兴兰,重新找了一个地势较高的地方养猪,彻底避开了洪灾的威胁。
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马晓燕觉得光靠团委已有点力不从心。在县领导的支持下,北川农业局、工商局、畜牧局等10多个部门与团县委联合,于5月7日正式组建了创业服务队,从优惠政策、专项资金等方面为创业青年提供支持。
令马晓燕感到欣慰的是,团县委的工作起到了“扶持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创业青年所创造的就业岗位少则几个,多则数百个,为灾区百姓增加了收入。
团北川县委的努力,是四川团组织服务灾区青年就业创业的一部分。截至目前,四川团组织已累计为灾区青年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开设了10多个免费培训项目,并建立灾区青年创业基金,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团四川省委通过青春创业大讲堂、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青年创业基金、小额信贷等手段,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内容丰富的服务。
志愿者成为团组织延伸的手臂
伴随着基层团建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志愿者凝聚在团组织周围,在灾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胡清华,2008年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毕业,随后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大地震的震中——汶川县映秀镇,他承担了黄家院村的农房重建工作。去年9月刚接到任务时,胡清华觉得黄家院村的工作很不好做。
地震后,映秀镇的群众转移到成都临时安置。灾情缓解后,他们又返回映秀。由于黄家院村的群众返回得晚,早前的救灾物资没有分到,村民们意见很大,影响重建工作的进度。胡清华用了两个月,细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
针对农房重建,国家出台了不少政策。老百姓可以拿到户均两万元的补助和两万元的贷款。如果能在今年7月31日前完成农房重建,援建方广东省东莞市还将奖励1.2万元。
胡清华深知,必须把这些好政策跟村民们讲透彻,“我不主张给老百姓发文件、念文件,有的老百姓文化程度低,根本看不懂。”他把重建政策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四川方言,录进录音笔,扛上电脑音箱,在村里设点广播,同时接受村民咨询。这个方法很奏效,很多村民了解到国家政策后,重建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他还印了200张名片,附上自己编写打印的《农房补助金和奖金领取办法》,分发给村民。名片上印有他的手机、座机、地址等联系方式,身份栏写着“团员”两个字。
在“领取办法”中,胡清华自称“小胡”。根据这份材料,村民只需做两件事:一是给“小胡”打电话告知农房建设进度;二是接到通知后到镇团委办公室领取补助金和奖金。其余事情全由“小胡”操办。有时村民打个电话就什么也不用管了—“小胡”从镇上领了钱,骑着摩托车,直接把钱送到村民手里。
如今,黄家院村182个农户中,已有150户完成了农房重建。这个离映秀镇最远的山村,成了映秀镇农房重建最快的地方。
包括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内的大学生志愿者,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用在灾区,给灾后重建带去了阵阵新风。
在几个重灾区,四川警察学院警务援建队的学生们,坚守在数十个执勤点上,在废墟中守护,在板房区巡逻。记者在绵竹市仿古社区安置点的女子警务室看到,当地老百姓赠送的一面锦旗上这样称赞学生女警:“党的警花,人民敬她;打黑除霸,恶人怕她。”
作为国内最早设立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派出师生,在绵竹市武都板房安置点设立了青红社工服务站,为灾区群众组织就业培训,帮助他们寻找新的人生空间。
中山大学则在映秀镇设立了社会工作站,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那里全职服务。不久前,他们发动96名当地妇女制作羌绣、藏绣,由工作站帮她们销售。
据团四川省委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团组织已有组织地派遣志愿者18万多人,开展志愿服务178万余人次,在抢险救援、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心理抚慰、物资转运、维护治安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告诉记者,国务院决定,灾后重建的3年任务,要在两年内完成,四川团组织将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继续努力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嘱咐。(记者 闵捷 通讯员 王子刚)
责编:闫彬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