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陈雷:加快构建减灾体系 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CCTV.com  2009年05月09日 06:1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日报   

  加快构建防汛抗旱减灾体系

  全面提高水旱灾害防治能力

  水利部部长 陈 雷

  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水旱灾害更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的心腹之患。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山洪、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据统计,1990年以来,我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占同期GDP的1.5%左右,年均干旱灾害损失超过同期GDP的1%,水旱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位居我国各类自然灾害之首。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兴国安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领导人民与水旱灾害进行了不懈斗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防汛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不断总结治水经验,创新工作机制,防汛抗旱除涝并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重,推动防汛抗旱工作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转变,水旱灾害综合防御能力明显提高。在体制机制方面,初步形成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在工程体系方面,目前全国大江大河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了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洪水的能力,重点海堤按50年一遇标准建设,遇到中等干旱年份,工农业生产和生态不会受到大的影响,可以基本保证城乡供水安全;在预警预报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大江大河主要河段洪水预报系统,初步建立了全国旱情监测系统;在预案建设方面,建立了国家防汛抗旱预案体系,有防汛抗旱任务的县级以上政府都制定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在法律法规方面,形成了以水法、防洪法为核心的防汛抗旱法律法规体系;在队伍保障方面,初步形成专群结合、军民结合的防汛抗旱队伍。

  依靠逐步完善的防汛抗旱减灾综合体系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我们战胜了历次特大洪水和严重干旱,有效应对了频繁发生的台风和山洪灾害袭击,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据统计,1949年以来,全国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3.93万亿元,防洪减淹耕地1.65亿公顷,每年因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大幅减少。1991年以来,全国平均每年抗旱浇地0.31亿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3767万吨,平均每年解决2486万人的临时饮水困难。特别是夺取了去年水利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有效防范了地震次生灾害,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垮坝,震损堤防无一决口,堰塞湖排险避险无一人伤亡,灾区群众应急供水得到有效保障,创造了世界上处置大型堰塞湖的奇迹,谱写了水利抗灾史上的新篇章。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抗旱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增加,局部暴雨、山洪、超强台风和极端高温干旱等灾害呈现多发并发的趋势,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虽然近年来防汛抗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防汛抗旱的基础依然薄弱,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目前,我国大江大河部分干流及大多数支流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滞后,中小河流防洪标准较低,全国还有3万多座病险水库,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2亿多农村人口存在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同时,我们在预测预报预警能力、防汛抗旱社会保障能力、防汛抗旱技术水平等方面也还存在不少差距,人民群众的水患意识、防灾避险知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应对复杂严峻的水旱灾害形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饮水安全放在防汛抗旱工作的首位,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综合防控和群防群控,大力推进防汛抗旱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由单一农业抗旱向统筹城乡与生态的全面抗旱转变,加快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防汛抗旱减灾体系,不断提高防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