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记者重访四川汶川大地震“帐篷新闻中心”

 

CCTV.com  2009年05月06日 12:1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四川日报   

  核心提示;

  作为极重灾区第一家帐篷新闻中心,在震后初期,这里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最高峰达100多人。

  加固过的宾馆可以住人了,房间里配有网线,记者再不会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帐篷里写稿。

  帐篷虽然变成板房了,很快还会变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筑,但新闻中心的精神不会变!

  - 本报记者 宋开文

  去年5月底到6月初,记者曾在青川驻点采访半个月。其时,白天下乡采访,晚上回到位于县委大院的帐篷新闻中心,发回一篇篇报道,完了再和衣躺在旁边的大帐篷休息几个小时,等到黎明再次出发。

  作为极重灾区第一家帐篷新闻中心,在震后初期,这里每天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媒体的数十名记者,最高峰达100多人。他们在这里进进出出,忙忙碌碌,记录着灾区的非凡岁月,帐篷新闻中心也因此留在了很多人的记忆里。

  时隔一年,那个建在帐篷里,见证了无数故事的灾区新闻中心怎么样了?记者近日再赴青川,真切感受了帐篷新闻中心一年的变迁。

  新闻中心的帐篷已经变成板房

  走进青川县委大院,昔日以帐篷搭建的新闻中心,已变成一排整齐的板房。宽敞明亮的板房门口,当初在一块牛皮纸板上用毛笔书写的 “新闻中心”四个字,已经被一块标牌取代。大院里依然停满了各种车辆,进进出出,繁忙异常。

  院里高大的树木,依然繁盛葱茏,在火热的阳光中洒下片片绿阴。故地重回,使人仿佛又回到那段非常岁月。

  来到县委宣传部,早就熟悉了的工作人员依然像去年一样,拿出一本登记簿,单位、姓名、联系电话,一一登记在册。每天来了哪些新闻单位的记者,一目了然。“从地震到现在,我们已经满满地记了10多本记者名单了。”青川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健说,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进行登记,一是为了铭记这些关注青川的人,二是便于保持联系,随时提供新闻线索,同时在重要节日的时候给他们发条感谢短信,或寄上一张感恩贺卡。

  最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县委大院一块空地上搭建的两个灶台,两口黑色的大锅。在那段非常岁月,这里就是记者们的食堂。来自天南地北的新闻记者,从乡下采访回到县城,就在这两口大锅里捞起一碗一碗面条,打堆站着就一阵狼吞虎咽。大量发自极重灾区的新闻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这两口大锅的功劳。

  这次重访,大锅不见了,灶台不见了,心里竟有些怅然。

  “最困难的时候过去了,现在来采访的记者,不用天天吃面条了,县上备有便餐。”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说,县里尽量为采访的记者提供条件,加固过的宾馆可以住人了,房间里配有网线,记者再不会顶着40多度的高温在帐篷里写稿。

  “随着重建加快,这里的变化会越来越大”,柳桂华说。

  新闻中心的战友会一直关心青川

  随着“5·12”一周年的临近,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仿佛听到了集结号,一下子又涌向这里。记者前往采访的这天,正在青川采访的新闻单位有近10家,记者20多名。在这里,记者意外地见到两位曾在帐篷新闻中心里并肩战斗的朋友。

  熊芙蓉,广元日报女记者。地震初期,熊芙蓉每天奔波于青川各个重灾乡镇,由于对当地很多情况熟悉,一些省外来的记者常常找她了解情况,哪个乡镇有新闻,走哪一条路比较近,什么地方又断道了等等,她都一一热情作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她还将在青川采访的灾后重建的新闻线索,通过邮件发给这些同行,以供采访或选用。

  此次意外重逢,这名热情的女记者又多了一份成熟。“我已经记不清是第几十次来了,县里几乎每一个人都认识我了,他们都当我是青川人。”熊芙蓉说,她这次来,是为她写的一本青川抗震救灾的书——《东河口绝恋》——进行最后的核实补充。“全书18万字,春节开始动笔,现在基本定稿即将出版了”。

  熊芙蓉告诉记者,在青川她采访到了大量感人的故事,其中一部分在她供职的报纸刊发了,另有大多数限于版面,不能全部发表。“我要把它们写下来,把那些被山体掩盖的动人故事,把那些自强不息的声音记录成历史。”她说要把这本书作为地震周年礼物送给青川人民。

  无独有偶。记者遇到的另一位旧友,也带来了一本新书。她是来自浙江杭州的青年女作家李素红,带着她刚出版的新书《爱在延续》,专程从杭州赴青川。

  去年,在帐篷新闻中心,她是很特别的一位。因为其他人都是在新闻单位供职的记者,只有她是以作家的身份采访工作。虽然不需要每天发回报道,然而她的勤奋与吃苦,并不亚于任何一名记者。每天一大早,她搭乘记者们的车翻山越岭,又采访,又拍照,还把随身带的几千元钱全数捐了出去。

  地震初期,新闻中心仅有三四个大帐篷用来住宿,来的人又男多女少,好几个晚上,李素红只能和十几个大男人同住一个帐篷。那些此起彼伏的如雷鼾声,让任何一个最后入睡或半夜醒来的人都惊心动魄。无法想象,像她这样来自江南大都市的纤弱女子,是怎样度过那一个个不平凡的夜晚的。

  再次见面,李素红说,地震后,她已经三次到青川,每次都要呆上近一个月时间。“每一次来,沿途都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这真是一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她说她写青川地震故事的《爱在延续》,是要让青川的受灾群众深切地感受到:明天的太阳依然美丽!

  “给予是一种幸福,付出是一种快乐。我会一直关心青川,并唤起更多人关注青川。”李素红道出此行目的。

  帐篷新闻中心的故事在延续

  晚上,两大桌记者一起吃饭,宣传部副部长柳桂华和分管新闻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也都到场。他们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据了解,自春节以来,他们几乎没有休息过周末,高负荷的工作量,让他们每天不停运转。

  “记者来,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柳桂华对记者去年写过的《帐篷里的“战地新闻中心”》印象很深,她说:“帐篷虽然变成板房了,很快还会变成更漂亮的永久性建筑,但新闻中心的精神不会变!”

  夜晚的青川,星星特别亮。记者围绕曾经的帐篷新闻中心走走,像是心有灵犀,突然收到一名志愿者梁达尧的短信——他震后专程从河南赶到青川,沿途把带的3万多元现金分别捐献给了受灾群众,然后又开着自己的车在新闻中心为记者们当了一个月专职司机,因为他曾经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名记者。记者把他的故事写在了文章里。

  他在短信中说:今年5月,他还会去看望青川的乡亲们。特殊时期结下的情谊,将一生不忘。

  帐篷新闻中心的故事,依然还会延续……

  记者与青川>>>

  2008年5月29日至6月中旬,记者在青川县进行为期半月的驻点采访。白天到重灾乡村采访,晚上在帐篷新闻中心写稿发稿,其间主要作品有—

  2008年5月31日:《村民领到了新帐篷》

  2008年6月1日:《书声朗朗,青川唯一一所农村高中复课》

  2008年6月4日:《青川,震不垮的精神》、《帐篷里的“战地新闻中心”》

  2008年6月5日:《青川最大堰塞湖成功爆破》

  2008年6月6日:《余震中的乡医》

  2008年6月14日:《这个蜜月最有意义》等

责编:张仁和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