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30日电 题:上海世博会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访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
新华社记者 朱立毅
“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全世界应对危机、拉动发展的‘共同机遇’。但是纵览历史不难发现,世博会留下的精神遗产将远远大于物质遗产。”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说。
5月1日是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的日子,作为组委会副主任委员、执委会执行主任,万季飞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世界各国将在上海世博会上,通过新产品、新科技,阐述自身关于“城市”的理念,从而加强交流,增进友谊。
筹备世博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股强大力量
万季飞告诉记者,举办世博会不但标志着国家的强大实力,而且也将推动举办地的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强化周边经济合作,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上海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但是世博会的筹备却成为上海及其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一股强劲的力量。筹备期间,世博经济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对整个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
经过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门票、餐饮、旅游纪念品等直接收入将接近110亿元,交通、住宿等间接旅游收入将达800亿元。世博会需要的大量人才,也将带来巨大的就业机会。
目前,全国各地正积极筹备参与上海世博会工作。世博会也为推介各地形象,扩大各地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促进各地相关机构和企业参与提供了平台,并为各地乃至全国应对金融危机发挥了积极作用。
集中了文明成果的世博会将发挥全面的影响力
万季飞告诉记者,与奥运会一样,世博会也是人类现代文明的辉煌见证。但无论从地域经济的拉动,还是从产业链多维作用方面,世博会的影响将更加全面。万季飞还说,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的建设具有较长的后续效应,对城市形象、设施和环境的改善具有综合性和潜在性的影响。
世博会能把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高度集中起来,通过主题思想加以完善化、系统化;展会期间将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和国际经济交流合作,展示最新科技成果,包括太阳能技术,新型环保交通工具,节能设备,资源循环技术,固体废弃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等。
上海世博园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里曾是黄浦江两岸的“贫民区”“污染区”;居民多达1.8万多户,一些家庭数代同堂,几个家庭挤在一间屋子里;工业厂房混杂其间,钢铁、化工、发电企业烟囱高耸、塔吊纵横。
“世博会的召开将促进城市改造,道路、过江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将支撑起世博会,还将支撑起整个上海。这里将从旧社区、破厂房升级成为旅游、展览业等第三产业聚集的区域。”万季飞说,这不仅能在当前的形势下拉动内需,还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
世博会为处在历史性时刻的世界提供难得机遇
世博会的积极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上海,也不仅仅体现在中国。1993年,芝加哥世博会把主题确定为“一个世纪的进步”,探讨如何应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让世界各国人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如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又处在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
上海世博会将目光聚焦在“城市”,确定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万季飞说,目前全球都在关注着“城市”:与中国一样,一些发展中国家正进入快速城市化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城市化走入误区,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发达国家完成城市化后,又开始探索如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的问题。因此,上海世博会将是世界各国分享城市化得失的平台。
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行期间,世博园每天的人流量预计会达到30万,这将是一个中小型城市的规模。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将有机会在数量如此庞大的观众面前展示自身的形象和实力,并借此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促进经贸活动。
自从我国在2006年发出官方邀请函后,国际社会响应热烈。截至今年4月中旬,已有187个国家和47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世博会历史之最。
责编:赵德礼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