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京办”向何处去?各方见仁见智,只是有一条,无论怎么办,谁都必须遵循,那就是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务,“驻京办”也不例外
近日,有关“驻京办”的新闻迭出,颇受关注。先是山东潍坊低调撤销驻京办,引来议论纷纷;后是河南许昌、漯河两市驻京联络处花了66万余元买了777瓶假茅台,招致批评一片。最新消息是,两家联络处解释说,那些酒是为家乡企业代购,并非用于联络处招待消费,舆论依然“穷追猛打”,质疑不断,《新华每日电讯》更引述网友留言说,“茅台全国各地都有售卖点,还用得着你帮着购买?”以致许昌联络处主任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事情真把我逼疯了。”
“驻京办”问题由来已久,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地方与中央的政务联络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它又因为“跑‘部’‘钱’进”、接待官员、公款吃喝、甚至涉嫌腐败而备受舆论批评。几年前,中央就明确要求治理整顿,但似乎没有见到明显效果。近来山东、河南驻京机构发生的新闻,把这个问题再次推到舆论前沿。
各地“驻京办”是否完成了“历史使命”、应该撤销了?是否“烧钱”、开销多大?是否涉嫌腐败,应该追查?都需要论证,需要时日。不过,“驻京办”负责接待地方官员(包括其亲友)、为他们办事跑腿的事实却是不能否认的,它的前景如何也是可以讨论的。
如果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驻京办”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如果说,因为需要“办事”而又不能挣钱,行政成本太高,“驻京办”应该撤销了;如果说,接待地方公务人员难以避免腐败之嫌,“驻京办”不办也罢了,那么,对于它今后的发展和“命运”,能不能换个思路,让“驻京办”来个转型,为大多数的乡亲们服务呢?应该说可以。
首先,作为首都,北京的流动人口是全国之最。每天来到北京的各地群众需要食宿、需要办事、需要引领,巨大的容纳、接待压力,时时考验着这座城市的管理者。如果数以千计的“驻京办”能够分担一部分,相信“驻京办”会大受欢迎。
其次,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驻京办”的工作人员不仅是老乡,而且代表政府,“神通广大”,各地群众如果在北京能够受到他们的接待、服务,相信一定趋之若鹜。
第三,“驻京办”都有一定的接待能力,包括住宿、餐饮、车辆乃至旅游服务,不需要新的投入,只需要调整服务对象,就可以照常运转,而且“满负荷”。如此,相信可以降低行政成本,甚至可能使国有资产增值。
第四,各地在京工作的人员都不少,“驻京办”也没少联络其中的“成功人士”,以充分“挖掘资源”。现在的问题是,对那些并不“成功”、甚至有求于自己的乡亲们,“驻京办”能否也承担起责任,为他们排忧解难?譬如农民工讨薪、培训、子女就学、乃至找工作,等等。如果这样做了,相信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最后,毋庸讳言,上访是一部分人进京的目的。以往,处理这类问题实行“谁的人谁负责”的办法,往往是一个人进京上访,地方几个人跟随做工作。近期的《半月谈》杂志披露某乡镇干部的话说,“截访”一次花费数万。这样的办法能不能改变一下?如果各地“驻京办”能够承担起一部分接访任务,相信同样能够减少地方开支,而且可能因为熟悉北京情况,更好地解决问题。
“驻京办”向何处去?各方见仁见智,一家之言,权作献策。只是有一条,无论怎样办,谁都必须遵循,那就是人民政府要为人民服务,“驻京办”也不例外。(张刃)
责编:汪蛟龙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