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30分):去年我们节目曾揭露过奥数热背后的利益链条,一年过去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奥数热在各地依然热度不减,以致于近日北京市一家小学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决定停办奥数兴趣班,竟引发了家长们的不满。
停办奥数兴趣班的史家小学是北京市的名校,一些家长告诉记者,当初想方设法让孩子来这里上学,就是冲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这些兴趣班。现在学校不办奥数班了,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报社会上的奥数班,这样更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这位家长所说的初中要考奥数,是指一些重点初中在小升初录取时进行的奥数测试。而要获得进入重点初中的资格,奥数成绩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记者在北京、武汉、广州、南京等地调查时发现,奥数班一直非常红火。有的班95%的孩子都在学奥数,有的孩子甚至在学前就开始报班了。有的孩子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竟同时报了几个奥数班。
虽然这位家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但据记者了解,孩子学奥数大都是由父母安排的。
“8个8,中间用加减乘除,得1999”,这道成年人都很难轻易算出来的题目,只是小学三年级奥数训练中一道普通的考题。
奥数是“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简称,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每年举办一次,作为一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专家命题,难度超过大学入学考试。国内外专家公认,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上世纪80年代奥数被引入我国,最初是为了发现智力超常的儿童,选拔奥赛选手,但近年来,奥数培训逐渐变了味,成了一些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指标。
孙云晓说,上小学的孩子是一张白纸,对于绝大多数不适合学习奥数的学生来说,长期进行这种枯燥的奥数训练,不仅会磨掉孩子的棱角和灵性,更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很少由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不适合学奥数,但另一个事实是,即使是那些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能成为数学家也是凤毛麟角。
据统计,自1986年我国正式参加国际奥数竟赛以来,共有101名选手获得金牌,近年更连续6届获得团体冠军。但迄今为止,这些金牌选手中没有一人获得过授予青年数学家的“菲尔兹”奖。而在国外的获奖选手中,已有9人获得过“菲尔兹”奖。
一项对全国奥数竞赛获奖学生的跟踪调查显示,虽然他们中很多人被保送到了大学的数学系,但毕业后大多数人从事的却是与数学无关的工作。
郑新蓉教授认为,除了那些智力突出,立志将来做数学研究的孩子外,大多数孩子学奥数不仅浪费精力和金钱,而且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
责编: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