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 > 新闻社区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上访者精神病"说背后的争议和现实

 

CCTV.com  2009年04月08日 09:0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对那些老上访专业户,我负责任地说,不说100%,至少99%以上精神有问题,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

  北大教授孙东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的这番话显然是犯了众怒,网上质疑声和骂声一片,网友甚至签名要求其道歉,纸媒评论也呈一边倒的局面。有人也担心这话是不是被“误解”了,不想孙教授却发出了道歉声明,显然是承认说过那样的话。

  中新网上的这篇道歉词称:“因语言表述不当,引起一些争议和误解,对此深表遗憾。”

  精英的傲慢和偏见,学术操守在哪里

  为什么公众对一些专家的发言常常不以为然?主要还是这些专家发表的论述不靠谱,媒体称之为“精英的傲慢和偏见”。专家应该明白,以头衔和专业唬人,越来越不灵了,而坚守自己的专业操守才是学者的底线,也是赢得尊重的起码条件。

  顶着北京大学司法鉴定室主任和国家卫生部专家委员头衔,孙东东言之凿凿、“很负责任”地发表有悖常理的观点,成了“傲慢与偏见”的最新一例。

  精神病的界定、上访者患病的具体原因和数目,这些都是极为严肃科学的话题,也事关上访者的尊严和人格,为什么就这么敢轻率下断语呢?

  媒体曾报道,有的地方把上访者强行关进“精神病房”接受“治疗”,或者带到“学习班”变相“软禁”,派专人常年“截访”的更不在少数。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无怪乎孙东东的言论被媒体认为是在为这些违法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靠什么来约束专家以“负责任”的态度说出“不负责任”的话?《长江商报》评论提供了几招:一靠对聘用机关及其负责人严格问责,使他们必须聘用有真才实学敢讲真话的人才,而不会用南郭先生与应声虫。二靠对专家学者的问责,对违背良知乱“论证”、忽悠公众而失去公信力的专家,无情地淘汰掉。三是落实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制度,论证不走过场,让利益攸关方都有参与博弈的机会,让公共决策经过广泛的辩论,使专家不能不慎重对待自己的职业信誉。

  《南方都市报》的评论则认为,具体到每个学者,有限的知识背景,使其结论也可能是有限的。肩负重任的专家,更要意识到自己身上的局限性,以免落入盲人摸象的境地。而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比如对弱者的同情,可能会帮助专业人士弥补技术的局限,获得更大的视角。

  孙东东在道歉声明中说,“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谨言慎行”。其实,这倒也不必,只要是认真调查过,思考过,而不是“拍脑袋”说话,该说的话还是要说。况且,谁没有说错过话呢,那不是下次不说话的理由。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