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行业利用了“活人不会在死者面前讨价还价”的心理,这是不符合伦理规范、不道德的行为。百姓关心的是,到哪里去找那种适合的,价格既不会高得离谱,又能让亲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丧葬方式。这种毫不过分的要求,实际上要求殡葬业能够回归到理性的令“逝者安息”的本质上来。
基本上每年清明节过后,“殡葬暴利”问题都要进入公众视野。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毫不例外。有人把杜牧的那首名诗改动了几个字,变成“清明时节雨纷纷,丧葬之人欲断魂”,形象地道出了丧葬人家的苦衷。此前和现在,都有不少调查把“暴利”所以产生的缘由揭示得清清楚楚,但解决方案都是无功而返。
这种看起来难以解决但又备受诟病的事实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另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国家有关部门多年来提倡“文明、节俭、绿色办丧事”,整顿殡葬服务市场;而百姓却屡屡发出“死不起、葬不起”的无奈哀叹。问题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呢?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吴刚委员开列了一份丧葬清单:一个成本只有几十元的骨灰盒,可以卖到三四千元甚至更贵;一个墓穴动辄上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有人更做过一个统计,全国每年死亡约800万人,按每人最低丧事费2000元计算,每年全国殡葬业的市场额最少为160亿元。如果加上骨灰存放、购买墓地等费用,超过千亿元,而开发商的利润近400%。这就难怪从2004年起,殡葬行业已连续5年跻身十大暴利行业之列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大千世界中的每个人都不会例外。其中的死,涉及的就是殡葬。我们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殡葬,这种深厚的情结说是尽孝也好,面子也罢,总之割舍不掉。北京市消协近日揭露了殡葬行业四大陷阱,同时提醒消费者,对于企业强加的服务一定要先问清楚,并敢于拒绝。但是人们之所以不敢拒绝,也不去拒绝,正像有学者分析认为的那样,丧葬行业利用了“活人不会在死者面前讨价还价”的心理,这是不符合伦理规范、不道德的行为。如果说,百姓读不起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还属于发展成果人们没有共享的话,那么,连人都死不起,就有“黑色腐败”的意味了。一定程度上说,这是殡葬业的一种耻辱!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有关负责人在回应“殡葬暴利”、“垄断经营”时称,殡葬行业具有公益性服务的特点,不具有充分市场化的特征。同时,由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它不同于普通服务业可以遍地开花,它的规模由当地的人口、火化率等条件硬性约束,是自然垄断的行业。道理自然还是这个道理,但百姓关心的是,到哪里去找那种适合的,价格既不会高得离谱,又能让亲人好好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丧葬方式。这种毫不过分的要求,实际上要求殡葬业能够回归到理性的令“逝者安息”的本质上来。
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管理处杨文涛处长日前表示,清明节之后,民政部将会同其他部门对殡葬价格进行调研,并可能对殡葬收费作出一定的限制性规定。这样的规定,以及正在修订中的《殡葬管理条例》,无疑都是百姓充满期待的。理想的话,“规定”可解燃眉之急,《条例》可为治本铺垫。(小裴)
责编:刘立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