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强口述:
●西方人总是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是一帮神经质,有一种自尊的洁癖。事实上,我们不是这样的,我们也在批评中国社会的现状,对认真的批评政府是能接受的。
●在书里,我们提出对西方要有条件地决裂,这并不意味着一种新的狭隘民族主义思潮。
中西关系都是一个利益博弈。撕去那些华丽的词藻,国际关系就是“丛林法则”这个东西。
有条件决裂,前提是有条件。决裂了又怎么样呢?一说起这些东西,有人就说外交上的难度,维护国家利益的难度,我们也是爱国者,(我们同意)还是不要把事情搞僵了。
●《中国不高兴》里有个最基本的判断,中国想成为中间国家是不可能的。中国无法不显其大。这不是个“帝国主义”,要么上去,不然你就滑下来,没有什么中间道路。
●国家目标是没法潜伏的,事实上,中国表达得很温柔敦厚,中国谨慎得不能再谨慎了,但人家还是在指控你啊。
●《中国不高兴》主要是刺激知识分子的,老是按美国的要求去改造是不行的。
本报今天消息 新华社辖下《国际先驱导报》报道:今年3月出版的一本新书,引发国内外从互联网到传统媒体的激辩。西方媒体视之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当事作者则直言回击。
这本被称为“《中国可以说不》续集”的书,名叫《中国不高兴》。
“说不”当年风靡国内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应该还记得:1996年,随着一本《中国可以说不》的书的诞生,“说不”风靡国内。
张小波等五位当年被季羡林称为“小平头”的青年作者,也成了西方媒体眼中中国民族主义的“领军人物”。在张小波的印象中,之所以写《中国可以说不》,是在读了日本出版的《日本可以说不》后“受到刺激”的结果。
另一个契机是“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的兴起。在1995年到1996年间,由于台海危机,美国国内掀起了对华政策的大辩论。
“《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民族主义思潮当年在西方世界受到极高关注。”作者之一的宋强称。
寻求理解≠逢迎接轨
在最新出版的这本《中国不高兴》中,作者之一王小东称,书中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和西方在综合国力对比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仍然要寻求西方的理解和接纳,但不再是一面倒地讨好、逢迎、跟西方接轨,西方国家也要理解中国的观点和情绪,不能动辄教训、打压或围堵中国。
此外,《中国不高兴》还提出内修人权,外争族权,制裁西方,肃清内贼;中国的发展不能把绝大多数民众排除在外;持剑经商,不玩金融战争,才是未来中国应走的路,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中国要有重塑世界秩序、领导世界的雄心,明确“惩罚外交”概念,成熟的大国心态不仅是宽容,也有较真。
对于《中国可以说不》和《中国不高兴》的差异,宋强这样概括:“说‘不’要表达的是‘中国只想领导自己’,而‘不高兴’想表达的是‘中国有能力领导世界’。”
“很多话说过了头”?
《中国不高兴》也引发了国内的激辩。有人认为该书“直言内政外交,是谏言国策”;有人则认为其过于偏激,有的人则质疑该书“投机”。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沈丁立直指,这本书的观点只会使中国人更加愚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采访时则认为,书中指出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但很多话、很多态度说过了头。
西方评价:
香港《亚洲周刊》3月18日:《中国不高兴》是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标志
美国《时代周刊》3月20日:这是继1996年不满西方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影响的一部民族主义畅销作品
英国《经济学家》3月19日:中国的崛起在国内使中国的民族主义抬头。在国际上中国领导人至今还保持着韬光养晦的方针。但国际上有G2,即中美两大国掌握着世界经济命运的说法。
责编:张仁和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