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躲猫猫"事件网民代公众行使知情权遭遇尴尬

 

CCTV.com  2009年02月22日 07:46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躲猫猫”事件专题

  新华网昆明2月21日电 题:“躲猫猫”事件网民代公众行使知情权遭遇尴尬

  新华社记者王研

  在看守所“躲猫猫”撞墙而死?在昆明市晋宁县看守所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网民的强烈质疑。由媒体记者、网民代表、政法界人士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对事件进行了调查。记者作为委员会成员亲历并见证了这次调查。

  质疑?质疑!

  “完全超出我的想像力”“虽然躲猫猫没有做俯卧撑累,但还是死人了!请问天底下还有安全的游戏和健身方法吗”“警方真有艺术天分”“躲猫猫是借口,里面可能存在渎职,侵权,故意伤害等罪行”……类似的帖子在网上还有很多。网络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提出疑问,“躲猫猫”成为流行词语,甚至被网友评为“年度雷词”。一时之间,网友质疑之声铺天盖地。

  社会对“躲猫猫”事件的关注引起了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重视,他们力图让此事透明化、公开化。2月19日,省委宣传部在网上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征集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4名,作为调查委员会成员参与调查,并公布了报名电话等。记者获悉此事后立即电话报名,此后因报名的省内外媒体、网民太多,宣传部临时决定增设名额。当天,由4名政法界人士、3名媒体记者、8名网友组成的“调查委员会”名单在网上公布,记者名列其中。

  相较于“躲猫猫”,让网民进“调查委员会”这一举动本身就引发了很大关注。有网友认为,就此事组成调查委员会并邀请网友及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参加,可算是党委、政府的一大进步,说明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受到了高度重视,产生的调查结果也能令人信服。然而,这一举动也同样引发了质疑。有的说:网民们新鲜劲一旦过去,事实的真相就再也无人问起。有人说,网民没有法律赋予的调查权,相应的调查结果也没有法律的意义,所谓网民参与调查只能是公开透明的体现。

  “我们只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

  据警方20日向调查委员会公布的调查结果:趁民警巡视刚过,李荞明等6人在第9监室放风间内擅自玩起了“瞎子摸鱼”游戏(此游戏叫法不一,也有称为“瞎子摸象”“躲猫猫”的)。6人以猜拳方式决定由李荞明先蒙住眼睛当瞎子。游戏时普某某先被李荞明摸到,李荞明拉着普某某的手要求换人,普某某则认为游戏还未开始与李荞明发生争执。普某某用脚踢在李的胸腹部,又一拳打在李头部左侧,致蒙着眼睛未能防备的李头部猛撞在监视门框上受伤,并不治身亡。

  真相到底怎样?网友参加“调查委员会”的消息公布后,更多网友对此寄予厚望,这让调查委员会的成员们感到肩负重任,也觉得压力很大。“我们也是普通人。”调查委员会副主任、网民“边民”说:“我们能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接近真相,要揭露真相是很难的。调查时间毕竟只有短短一天。”调查委员会主任、知名网络写手“风之末端”也告诉各位成员:此事的调查将会涉及很多司法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法律上的瓶颈,对此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果然,在向警方提问完毕、对案发现场看守所第9监室查看结束后,当调查委员会提出希望当面询问参与游戏的李荞明室友及普某某时,晋宁县检察院副检察长韩红兵以口头方式向警方提出了检察建议,认为这样做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对调查委员会“查看录像资料”的要求,晋宁县公安局分管看守所的副局长闫国栋表示,这也有严格的保密纪律。因此,调查委员会最后仅拿到了死亡医学证明书、新入所人员跟踪观察记录等书证。

  记者注意到,李荞明签字并按手印的谈话笔录中有这样一句话:2月6日警方曾询问李荞明:“有没有人打你?”他回答:“没有,我和他们还是处得来的。”这句话,也许会对网民“牢头狱霸致死李荞明”的疑问,给出一点答案。

  网友身份参与监督遭遇尴尬

  “我就是对这件事情有疑虑,才报名加入调查委员会的。”在平安保险公司工作的王英武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网友,但进入调查委员会后觉得如履薄冰:“我必须好好地履行职责,如果让大家失望,肯定会被骂死。”所有调查委员会成员都深谙这一点。因此,调查结束后吃中午饭时,大家选择了“AA制”的形式,平均下来每人36元,大家把饭钱如数交到了委员会主任“风之末端”手上。到了晚上大家凑在一起研究撰写调查报告,直至近9点才由调查委员会两名成员出去为大家买了米线当晚饭。

  尽管努力地履行职责,对自己的行为也严格要求,还是有网友质疑。有的说“走过场做给大家看的,连同监狱的人都没问到”,有的说“最基本的证人、证据,你们都接触不到,你们去100遍看守所也没有用”。这让28岁的王英武感到很伤心:“我已经尽力了。相信换成别的网友来,结果也是一样的。”

  调查委员会工作至21日1点,每位成员在刚刚完成的调查报告上签了名,其中对事件本身未下结论,只是客观地还原了当天的调查过程,其余交由网友自己判断。这自然难令网民满意,有人觉得调查委员会不过是“充当了记者的角色”。对于这一结果,调查委员会成员们有自己的看法。《云南信息报》副总编王雷说:“没采访到核心人物,是因为调查委员会也有权力边界,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生活新报》记者温星则认为:“调查委员会代表民意,本身又怎么能违法呢?”

  然而,成员们更多是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时间仓促、准备不够充分固然是原因之一,但网民代表公众行使知情权、参与监督,遭遇法律限制、网友质疑的尴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必然的。因为网民本身的权力就是有限的,其自身的定位必然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遇到困惑和困难。但大家一致认为,网民参与监督本身就是一个可喜的进步。特别是在云南两会提出打造“阳光政府”的规划之后,云南省委宣传部用“网络的事让网络解决”的全新思路,应对网络上给云南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的“躲猫猫”现象。这标志着执政者对网络这个发展迅猛的新生事物的驾驭和熟练。

责编:李二庆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