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中南海问政于民中的民声变革

 

CCTV.com  2009年02月16日 19:2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人民网  

  2月6日至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征求对即将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的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其中,基层群众座谈会已是连续第三年召开。(2月15日中国政府网)

  2007年1月,伴随着国务院首次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征求基层民众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中南海的大门是向人民开的”成为当年舆论津津乐道的话语,也意味着中央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民声之上才有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本色”成为惯例。三年来,一批批的工人、农民、医生、个体户等走进中南海,对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建言献策,政府工作报告也逐渐从内容、文风、措辞等方面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民情,普通民众开始听得懂、看得进、记得住,政府工作报告正在进行着一场悄悄的变革。

  每年十几位基层代表在中南海的座谈会,也更多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象征,象征着最高行政权力正以亲历而为,为中国各级政府树立一种公权行政模式:政府要了解民意,民意更要了解政府;政府行为,包括工作报告的撰写,要以民众听得懂、看得进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便于百姓评判和监督政府作为;在任何重大政策实施前,广泛地听取民意、民声是保证政策正当、科学的基础。

  从2007年中南海的基层座谈会后,“政府工作报告的民声效应”开始在各级地方政府显现,从省政府工作报告到市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多的政府开始完善智囊、精英层面的工作报告起草程序,将普通民众的声音引入程序中,从而使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具有民声本色,使越来越多的民众能够通过报告来评价和监督政府工作。一个权力源自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政府,没有理由拒绝民声在政府政策制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哪怕民声意见杂乱无章、哪怕民声建议粗糙浅陋,因为以人为本、人民主权的根本体现途径之一是人民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没有”的价值胜过“完善抑或粗陋”。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是历史规律,也是社会规律、政治规律,是颠扑不破的。但这种规律的大行其道,需要一种自上而下的制度督促、示范引导,也需要整个公权系统每个公务人员思想的解放与进步,内心价值的认同、民本思维的树立、历史规律的沁入骨髓,两者的并行不悖才能使“中南海基层代表座谈会”从中央惯例走向全国,从中南海走向全国各地各级政府。

  在“中南海基层代表座谈会”进行三年后,其背后蕴含的深刻规律,在一些地方并没有生根发芽,一些地方政府还没有形成“勇于纳谏、善于问民”的行政习惯,一些公权部门还没有拓宽、扩大与民众 “交流意见、互通有无”的渠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政府工作报告正越来越向民众开放,其后蕴含的规律——— “民声”成为指导政府工作的一种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必将遍及四方、惠及全民。 作者:马九器

责编:孙洁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