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13日电 新闻分析:人工增雨 欲与天公试比高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
近几个月来,北方冬麦区持续的干旱引人关注,2月7日至9日、12日至13日早晨,旱区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条件,开展了大面积人工增雨作业,作业影响区域降水明显,对缓解旱区旱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人工增雨出于什么原理?能起到多大的效果?是否会造成生态污染?中央气象台专家对此作出解读。
“人工增雨是采用人为的办法对一个地区上空可能下雨或者正在下雨的云层施加影响,开发云中潜在的降水资源,使降水量增加。”专家表示,高空的云是否下雨,不仅取决于云中水汽的含量,同时还取决于云中供水汽凝结的凝结核多少,因此,人们通过向云体播撒致冷剂(如干冰等)、结晶剂(如碘化银等)、吸湿剂和水雾等,改变云滴的大小、分布和性质,达到降水的目的。
当前,人工增雨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分为高射炮、火箭、气球播撒催化剂法,飞机播撒催化剂法,以及地面烧烟法。
中国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12日至13日早晨的人工增雨作业中,北京市进行了今年第一次飞机、火箭和高山地基联合增雨(雪)作业,河北省实施了大范围联合机动增雨作业,山东省紧急调集3架飞机在鲁北、鲁西北、鲁西开展了试飞、云层探测和局地增雨作业。
监测显示,在有利自然条件和人工增雨作业的配合下,12日白天至13日早晨,山东中部和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出现了1至5毫米的降水。其中,河北东北部、北京东部局部地区、天津中北部等地降水量有11至18毫米,河北秦皇岛降水量达33毫米,对华北中东部旱情的进一步缓和起到积极作用。
对于人工增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雨量,专家表示,如果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科学的增雨方法,雨量会增加5%至25%,并且人工增雨的投入产出比在1∶10以上。但是,专家也坦承,人工增雨目前还处在试验研究阶段,诸如实施人工影响作业后,雨量的净增量、落区、时效及撒播催化剂的种类、时机、方法等方面,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要达到按照人们自己的意志呼风唤雨,仍需要长期努力。
对于公众广泛关注的人工增雨是否会造成生态污染,专家表示,人工增雨的作业机理首先是来自于大气,而且催化剂在云层中扩散开来以后,其密度、浓度已大大降低,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还没有发现人工增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
责编:高松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