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澳门日报:旱灾敲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警钟

 

CCTV.com  2009年02月09日 10:22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2月9日电 《澳门日报》9日发表社论说,中国出现大范围干旱,气候为主要原因,但也与农村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农村生产技术落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现状有关。旱灾面前,加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就应从抗旱开始。

  社论摘录如下:

  入冬以来,华北、黄淮、江淮、江汉等地降水偏少,中国出现大范围干旱。冀、晋、鲁、豫、皖、鄂、陕等地部分地区旱情已达重旱或特旱。国家主席胡锦涛要求加大对北方旱情严重地区抗旱工作的支持力度,克服困难,争取夏粮有个好收成;温家宝总理则要求各级官员高度重视,组织动员一切力量落实各项抗旱措施。

  这次旱灾具时间长、范围广、灾情重、危害大特点,尤其是气象部门预测,近期北方各省虽有短暂降水,但依然偏少,旱情难以迅速解除,这不仅会给作物生长带来影响,且会造成人畜疾病多发,影响民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使本来因为金融危机就已出现困难的经济雪上加霜。

  如此大范围的旱灾,气候为主要原因,但也与农村环境与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农村生产技术落后,难以抵御自然灾害的现状有关。当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和灌溉能力脆弱,导致要么无水可浇灌,要么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据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透露,目前全国灌溉水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五,发达国家则为百分之七十左右。而全国一半以上的耕地无水利设施,主要靠天吃饭。

  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兴修水利,在提升抗灾能力的同时,也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央追加的一千亿元投资中,高达二百亿投入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然而,在很长的时间里,GDP成为各地发展的重中之重,经济效益成为投资首选,导致许多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偏少、融资乏力、欠债很多,一旦发生旱情,这些地方的水利设施不是蓄水不足、抗旱乏力,就是临时救急、事倍功半。

  数据显示: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物完好率不足百分之四十,工程失效和报废占百分之二十六,个别地区可灌溉面积减少百分之五十;全国拥有较完善灌溉设施的水浇地八亿多亩,仅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五。许多库、塘已多年无维修。这又如何能应对这场范围广、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的旱灾呢?

  而国家水利的投资也往往偏重治理大江大河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不够。一些地方更未真正将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存在普遍“等、靠”现象。加上农村税费改革后,“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工日每年约减少四十五亿个,相当于每年减少九百亿元的投入。原本主要依靠农民筹资投劳开展的农田水利建设活动受到较大影响。

  资金上的投入不足,导致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尽完备。或是无渠,或是管渠废弃;或是无井,或是机井坍塌;甚或有井无电,抗旱救灾还只能靠肩挑手提。

  随着旱情可能的加深,部分地区“人地争水”、“人畜争水”现象势必越来越突出。这就需要旱灾地区在抢救受灾作物时,采取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既要最大限度保证作物生长,也要提高灌溉水源的利用率。据统计,一些地区由于设施特性和习惯等原因,三分之二的灌溉面积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5。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国家和人民的命根子,农业更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旱灾面前,加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因此,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的批示,就应从抗旱开始。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国家将采取五项措施着力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第一项,就是加大对农业的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方面的投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农业相关科研水平,重视和建立完善的气象预警机制,真正为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责编:闫彬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网民举报

留言要注意语言文明,此间评论仅代表个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称: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