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数九寒冬银装素裹,在一片青砖红瓦的小山村里,这个蓝色屋顶的院子格外醒目,这家的主人虽然搬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却已经成了大家离不开的好邻居,他就是驻村民警王洪海。
在水曲村提到警官老王,每个人都要竖起大拇指,这不是因为他的警察身份,而是老王这人办事儿大家都认可,用村民的话说,就是老王和他们的关系处到位了。
村民:我说的这是到家话,王警官在老百姓这儿有威望,我就拿他当朋友,因为啥,有事他都替老百姓办事。
替老百姓办事,王洪海认为这是自己当警察的本分,两年前从城里来到水曲村,老王就没把自己当外人,该警察管的事他一丝不苟,与工作无关的事,他依旧是跑前跑后。
王洪海:老百姓家有大事小情我都去,都到场,红白喜事我都到场,家里盖个房子,盖个鸡舍,而且你家里想发展什么项目,都帮助你参谋,给你出谋划策。
日子处久了,村民打心眼里敬重老王,无论遇到什么麻烦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老王。半年前,刚刚结婚不久的一对小夫妻因为家庭琐事动起了手,一个要喝药寻短见,另一个就是不服软,老王闻讯赶来劝说,却碰了钉子。
王洪海:足足做了有三个多小时做不通,给我气得,也没啥嗑儿唠了,那时候我觉得自己比较匮乏,一遇到一个问题没有嗑儿唠,最后没招,还得耐心。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老王磨破了嘴皮子,气头上的小俩口还是谁也不让步。办事认真的老王这时认准了一个死理儿,就是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好好的家散了架。
王洪海:铁杵都磨成针呢,何况人呢。我说必须得做通,歇了一会儿以后,我又去找他们。
反反复复几个回合,老王终于做通了工作,小两口重归于好。在王洪海来到水曲村的两年时间里,这里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家庭矛盾和邻里纠纷引发的治安案件,其他的各类刑事案件更是销声匿迹。
王洪海:这些细微的工作,必须要提前一个"早"字,早知道、早发现、早化解,这一三"早"就把这个矛盾直接就化解在家庭内部。
有了平日里和村民处下的深厚情谊,王洪海这个"早知道、早发现、早化解"的工作方法也就水到渠成。工作好做了,百姓理解了,今年已经50岁的王洪海在这片热土上焕发了新的活力。
2005年5月,正值吉林延边塔子沟村换届选举,村民们的一封"联名信"送到了乡政府,大家强烈要求一个叫隋宝生的人担任村支书。
隋宝生:说让我当这个村支书,所以当时我也有顾虑,可不可以,行不行。
他就是隋宝生,马滴达边防派出所所长,虽然不是塔子沟的村民,却早已与当地百姓结下了浓浓深情。在村民们的一再请求下,这个穿军装的村支书终于走马上任了。
塔子沟村远离市区,是一个相对落后的贫困村,全村104户居民,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村民们一直企盼能有一个好的"当家人",能修一条带领他们走出贫困的致富路。
村民:以前就是这条路非常不好走,人走都非常悬,何况车更走不了。
村民:这条路叫啥呢,没有爹妈都能活,没有靴子活不了的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隋宝生实地考察后发现,这条路村民们其实早就想翻修了,可一直没有人牵这个头,修路的想法被无限期地拖了一年又一年。隋宝生决定,自己当村支书的第一项工作就从修路开始。
隋宝生:当时我们就是不动员老百姓,就动员我们党员还有村干部,那我们必须有这个责任,必须得参加这个劳动,完了之后我们派出所去接人,这样带头。
在隋宝生的带动下,村民们自发地加入了修路队伍,有力的出力、有车的出车,经过近10天的奋战,在村里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将3公里长的泥土路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沙石路。
村民:现在我们就是来回走道也轻松了,完了拉地也不用往外背了,就是非常轻松地把粮食就拉到家了,老百姓都非常高兴。
路修通了,隋宝生又从市里找来专家,帮助村民发展养殖业,了解到一些农户没有资金,他又跑到信用社,帮着大家申请贷款,仅去年一年,就为6户居民联系贷款近五万元。隋宝生为了村里的事不辞辛劳,村民们也对这个穿军装的村支书更加信赖了。
村民:老百姓有什么事也都找他,找他都信任他。
如今的塔子沟,已经从过去的那个贫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在担任村支书的几年时间里,隋宝生虽然没有拿过村里的一分钱工资,收获的却是比金钱更加宝贵的财富。
隋宝生:就是说村民更加理解我们警察工作,理解我们警察工作,他也支持我们的工作。那么作为村支书来讲的话,这几年带领农民养猪也好,给他这些致富信息也好,他们也逐渐的富裕了,也是说对我的工作的一种认可。
责编:刘海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