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朝闻天下):今天我们把回忆的视角推向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速度”,“蛇口模式”“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如今已作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口号被载入史册。
这幅照片,拍摄于1981年底,当年,当这样的标牌第一次矗立在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街头时,无异于放了颗小型原子弹。有人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当作是“资本主义复辟”。然而,现在却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成为“深圳速度”的有力佐证。
要讲“深圳速度”就离不开“蛇口模式”,蛇口工业区是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工业园区,早期的建设者们正是在这里突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然后才变成深圳的经验。这些就是蛇口最早的建设者。
那么,当年这样一句时间和效率的口号是怎么提出来的呢?这与时任蛇口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袁庚是分不开的。1978年10月,袁庚到香港办理一栋大楼的购买手续,当时,卖方香港老板到场后,汽车不熄火,办完手续签字后转身就走,因为当天是星期五,他要赶在下午3点前把支票存入银行,否则拖到下周一再存,将损失掉几万元的利息。袁庚说,时间就是金钱,这是他在香港上的第一课。于是,到1980年,他提出了这句著名的口号。
这是邓小平同志视察蛇口的珍贵照片,当年,袁庚在一艘“海上世界”游船上,大着胆子向小平提起口号这个话题,小平做了肯定的答复,说对。后来,小平同志在走向码头时,突然又转回来,向深圳市负责人说“你们要搞快一点”。这才让袁庚吃了定心丸。
这是1979年7月8日,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炮。1981年6月6日,新华社播发电讯《蛇口工业区建设速度快》。第二天,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用英文播发稿件时,将方式翻译为“MODEL”,就是“模式”。蛇口模式由此成为与“深圳速度”相提并论的经典词汇。
蛇口推出了一系列的首创,陆续被历史记录:这是1980年,蛇口首开全国工程招标先河。还有,这里流传着,“四分钱奖金”引发分配制度改革的故事。最初职工工资分配是大锅饭,除了基本工资外,奖金按等级分为一、二、三等,每月分别发给7块、6块、5块奖金。工人们对这几块钱奖金兴趣不大,干劲也不高。
1979年,承建蛇口港工程的交通部四航局率实行了定额超产奖励制度。运泥工人干得多的,每天光奖金就能拿到4块多钱。工人干劲大增。这种工资奖金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办法,后来在内地逐渐推广开,直接影响分配制度的变革。
这是八十年代末期的蛇口东角头的画面,密密麻麻的小破屋,延伸到河中的垃圾山。
这就是现在的蛇口东角头,从这里,你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原来那副破败的场景。所以后来,袁庚是这样形容在蛇口引爆改革开放第一炮的意义:1979年,在蛇口率先进行的改革开放向中国人民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其后万紫千红渐次开放。
这里是曾经闻名全国的中英街。这里见证了最初涌动的商品经济大潮。
那时中英街被人神秘地称为“走私街”,其实商品价格并不低,但外来电器很多,内地客人到这儿来,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亲戚朋友捎些照相机、录音机、电子表之类。
柜台里都是些CD机、简陋的照相机等,基本都是水货,质量也没有保证,但在那个年代,有这么一处电子商品集散地,已经让众多内地人趋之若骛。柜台里的小老板神态自若,看得出,生意很好。
而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很多外资企业入住深圳。这是1984年10月24日,蛇口三洋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仔细看照片下端,流水线上生产的应该是双卡录音机。这些电子产品通常是供出口的,普通人想买往往要托人从香港带回来。
当然,如今的中英街已经渐渐淡出了中国百姓的视线。这两幅照片,是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对比,堆积如山的集装箱,穿梭如流的货运车辆,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再也不用为买一件电器托关系找门子了。
深圳改革开放初期,有非常多的年轻人怀揣着创业的梦想,从祖国各地汇聚到这块热土。这幅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蛇口凯达玩具厂那时已经有2000多名女工,大家下班后一起去用餐,脸上充满了青春的朝气。
当时,很多部委机关也派出人员支持深圳的开发建设,1981年4月,交通部第一批大学生来到蛇口,1982年4月3日,这些年轻人为纪念到深圳一周年留下了合影。
这幅照片也很珍贵,这是1982年,这些大学生来蛇口一周年的时候,在袁庚的家中聚餐。几十个大盘菜堆满了桌子,桌上有好多啤酒,仔细看,还有不少可口可乐,20多年前,啤酒、可乐在内地还并不多见。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的许多老旧的建筑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深圳街头树立的这幅画像,却一直留在那里,前面的广场会经常修缮,画上的色彩也不断翻新,但这句口号,“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始终没有改变。
如今,这幅画像已经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标志性名片,很多游客来深圳把这里作为必去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拍摄留念,人们在享受到改革开放给自己带来的真真切切实惠的时候,没有忘记这位老人。
责编: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