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1978年可口可乐重返内地幕后:一度被批卖国主义

 

CCTV.com  2008年12月15日 12:4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京报  
专题:图片频道

专题:改革开放30年新闻网

  1981年4月,中国第一条可口可乐装瓶生产线投产,图为开工仪式。当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内地曾引发“卖国”争议。

  1981年4月,中国第一个“可口可乐”饮料车间生产线。它的主体设备由美方提供,每分钟可装300瓶。新华社资料图片

  从费城到华盛顿,城市繁华的灯火点缀着高速公路全程,交错的出入口伸向沿路大大小小的城市。

  佟志广对30多年前的这条“金光大道”印象深刻。

  1976年,就是通过这条金光大道,当时的可口可乐总裁马丁来到华盛顿,找到时任中国驻美联络处的商务秘书佟志广,提出了要把可口可乐引入中国的想法。

  由于当时中国政局的动荡,这个想法在两年后才成为现实。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可口可乐曾于1927年进入中国,1949年随着美国势力一同退出中国内地。

  时隔近30年后,这个曾经与美国大兵形象联系紧密的饮料,再次进入中国内地。

  巧合的是,4天之后的12月17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个巧合,让可口可乐进入中国这一原本单纯的商业事件,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政治意义。

  三次申请

  可乐终进中国

  马丁与佟志广在1976年最初接洽时,佟志广并未对这种味似止咳糖浆的饮料太感冒。

  2008年11月底的一天,已经退休的佟志广在自己北京的家中回忆说,由于当时国内的政局原因,当时他只给马丁回复了一句话:现在进入中国为时尚早。

  马丁没有放弃。为了表示诚意,可口可乐开着专机带佟志广到总部参观。这是很多美国企业的一贯做法,佟志广对这样的方式早已习以为常,“我想,看就看吧,不就是汽水厂嘛。”

  这次参观让佟志广惊讶不已。在可口可乐复杂的生产线上,每瓶可乐都由机器自动完成罐瓶密封,单位时间内的装瓶量,比国内汽水厂的效率高出数倍。

  尽管对可口可乐刮目相看,但佟志广还是向对方解释说,中国老百姓只在电影里见过可口可乐,而电影里的可口可乐又总和美国兵联系在一起。朝鲜战争之后,可口可乐的形象已经不单是饮料那么简单了,“当时的中国,还不可能接受可口可乐这个代表西方生活方式的产品。”佟志广回忆说。

  1977年,佟志广回到国内进入中粮公司工作。这一年,马丁访问北京又找到他,再次提出希望向中国出口可口可乐。

  “你认为现在时机成熟了吗?中国人能接受可口可乐吗?”佟志广问马丁。

  马丁说,可口可乐的目标是,“凡是有美国人的地方,就要有可口可乐”。欧洲大部分国家都有可口可乐工厂,非洲和亚洲也有很多工厂。他们在中国设厂,主要是针对到中国旅游的外国人。至于上次说的美国兵,马丁强调说,可口可乐和美国兵没有关系,“我们只是商人,只是卖汽水加甜味来赚钱的公司。”

  然而,这次马丁的申请仍然未被批准。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个别外国企业先后在中国建厂,欧洲企业要来中国办厂经商的越来越多,可口可乐也加速了与中国的实质性接触,按照当时的规定,外国食品进入中国必须通过中粮。

  最初,可口可乐香港分公司打算向中粮公司提供两万箱可口可乐作为样品,但被中粮拒绝了。

  “这么多我们卖给谁呀?”佟志广说,可口可乐又希望送2000箱,但中粮依然不肯接受。

  最终,佟志广与领导“商量很久”之后,他电话通知对方:“先来20箱尝尝吧。”

  可乐到后,中粮的员工喝不惯,总感觉瓶子里装的是中药。但佟志广知道,可口可乐的生产包装技术远远领先国内饮料企业,“我还没听说过喝可乐把人喝坏的。”

  由于当时通用、IBM、福特已经在中国建厂,政策上也不再对外国企业完全抵制,中粮决定,和可口可乐正式谈一次。

  “中国元素”

  平息“卖国”论

  在可口可乐与中粮公司在北京西苑宾馆展开谈判的同时,佟志广了解到,北京的一些大饭店出于招待外国游客的需要,还是希望有可口可乐的。当时中国生产的汽水,外国游客的确喝不惯。

  经过数轮谈判,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

  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了合作协议,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内地。

  协议规定,美方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开设专厂灌装并销售。在可口可乐装瓶厂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美方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新中国成立前,可口可乐在上海曾有过生产线。因此,可口可乐最初希望将生产线安排在上海。

  但是,当中粮与上海有关部门联系时,却受到上海强烈抵制。上海有些单位和个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指责中粮引进可口可乐是“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

  无奈之下,可口可乐将进入中国内地迈出的第一步放在了北京。

  佟志广回忆,当初中粮公司只希望小规模引进“试水”,甚至只想在北京设小规模的装瓶厂,于是把厂址选在了丰台五里店中粮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里,烤鸭厂腾出一间厂房放置可口可乐瓶装线,1981年4月,这条生产线正式投产。

  佟志广说,这条由可口可乐赠送的瓶装线,每分钟可以装300瓶,中方每年要花30万美元购买可口可乐的浓缩汁。“美方本来预计投资60万美元,结果建厂就花了他们100万美元。”

  这笔买卖引来了一片质疑声。

  有老同志发问,“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吗?不能满足外国人的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

  简直是卖国主义。“要求中粮对此做出解释,高层态度和社会言论也随后出现了质疑和抵制的声音。

  为了平息质疑,中粮公司专门写了报告,阐述了5点理由:一、可口可乐是饮料,有名气是因为销售成功。美国人到世界各地都喝这种东西,改革开放之后,外国人来得多了,成为一种必备饮料,我们应该满足这种需要。二、可口可乐配方用了中国的桂油,有中国的成分在里面。三、我们尚未掌握饮料罐装瓶装技术,引进这套设施,有助于技术进步。四、我们每年花30万美元买浓缩汁,但是我们的利润要比30万美元多出两到三倍。五、我们仅限在北京设厂,不在其他地方设厂。

  北京设厂也是有控制的,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建厂前办理了审批手续。

  五条从中国利益出发的理由,让质疑的言论逐渐平息,但佟志广没想到,又一场风波紧随其后。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