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成都12月12日电(记者刘海)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先进建筑消能减震技术,已经在四川都江堰灾区开始应用,并有望在四川灾区推广,以加固在地震中受损的房屋。
12日,记者在都江堰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维修加固现场看到,几十名工人正在对该校艺术大楼的底楼建筑结构进行加固,“π”型、斜撑等不同造型的钢结构体,被固定在受损梁和柱之间,钢结构的两端还设有消能器。都江堰市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在此次汶川地震中,部分教学楼受到破坏,要恢复其原有建筑功能,需对其现有结构进行加固补强处理。
同济大学工程结构所所长吕西林介绍说,对受损建筑加固的传统方法,主要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增加梁和柱的体积来提高建筑结构的整体坚固性,但传统方法拆除工作量大,工期较长,加固完成后将会影响到原有使用空间。而目前采取的消能减震技术,主要通过在一、二层结构上增设阻尼器这样的消能器,并连接不同造型的钢结构来实现加固,对现有结构改动较小。与传统方法相比,成本相差不大,但拆除工作量小、工期短,不影响原有使用空间。
负责学校加固工程的四川国方建筑机械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佟建国介绍说,通过应用这样的先进技术加固受损房屋,一旦发生地震,其产生的大部分能量将通过消能器的形变被吸收,加之坚固的钢结构,只要设计合理、施工规范,可以将建筑物原有的7度设防提高到8度。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造成四川灾区大量房屋倒塌、损毁,其中城镇住房受损2.26亿平方米,需要加固的超过100万户。而消能减震技术一个加固单元的成本在3-5万元左右,对整体建模分析处理后,只需在薄弱环节进行增添,一定程度上节约了重建费用。该技术于上世纪70年代产生后,早期在美国、日本等国应用。2000年传入中国后,已经应用到了中国50多幢重要建筑中。
责编:汪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