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改革开放30年:两代中国人的梦想与“叛逆”

 

CCTV.com  2008年11月30日 14:47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11月30日电(记者 缪晓娟 肖文峰 彭勇)年过半百的老木工朱丕均数十年打工攒钱供儿子读书,现在却成为儿子公司的员工。

  老朱出生在四川省西充县紫岩乡。新中国成立前,紫岩乡有个“娃娃市”,穷人家养不起就只好把小孩卖掉。

  现年53岁的老朱只读了五年小学,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他就辍学了。他17岁做木工学徒,在村里给人打家具,每天挣1元2角,再交给生产队1元。

  上世纪70年代末推行的改革开放,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作为农民工的先驱,老朱早在80年代就去城市闯荡,“我出来做木工,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和供子女读书。”

  像老朱这样离开农村去城市打工的中国农民数以亿计,他们靠体力活挣钱养家、培养儿女。现在紫岩乡里45岁以下的农民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剩下老人和孩子们在家里。

  “这些建筑工人、清洁工、工厂工人在为城市建设发展做贡献的同时,也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乔晓春说。

  1993年,老朱和三个老乡一起来到广州,每天能挣15元钱。儿子朱波念大学时,每年需要5000元学费,老朱每个月还要寄给他500元生活费。

  最终,老朱的梦想成为现实,儿子顺利大学毕业,却没有料到父子之间出现了不少冲突。

  父子矛盾

  儿子朱波2004年大学毕业,2005年在广州开了装修公司做老板,老朱反而不高兴。“我供他念大学,是希望他以后能找份稳定的工作,养家过日子就好,不想让他冒风险创业。”

  但是,大学时就做过一些兼职小生意的朱波坚持认为,当时的市场行情对装修行业非常有利。

  朱波的公司一成立就获得了成功。2006年,公司利润超过17万元。公司里包括水管工、电工、砌砖工、木工和装修工的13名技术员工都来自农村,其中一半以上是朱波的老乡。

  老朱在广东十几年了,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为儿子打工,公司的网站上甚至有他的简历。老朱在公司里并不按月领工资,儿子直接给他需要的生活费和妹妹读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一个月前,朱波还一次性付给他8万多元作为这几年工作的报酬。

  然而,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对朱波的装修公司冲击很大。

  “以往下半年广州相对干燥的天气更适合装修,公司接到的业务很多,可是最近三个月我只接到一笔业务”,朱波说,公司一名设计师前不久也跳槽了。

  随着一些工厂和建筑工地的倒闭停工,广州很多农民工都只好打包返乡。

  “很多人都不看好现在的经济形势,但做生意都有风险,”朱波还是很坚持,“虽然金融危机使我原先的打算无法实现,我还是相信公司还有出路。”

  老朱又一次提出反对意见,“你应该放弃现在的公司,重新找份工作,找一个更稳定的工作!”

  老朱对记者说,他自己可以在广州找其他的公司继续做木工,或者回老家种田。“我不担心自己,我还能干体力活,但是我儿子以前从没劳动过,只能在城市里找个稳定工作。”

  去年老朱的女儿考上了重庆一所师范大学。老朱说他一直想让孩子读书,“这样他们以后才有更多机会。”他和妻子现在住在广州郊区一间30平方米的屋子里,妻子在广州打点零工。

  尽管老朱强烈反对儿子继续冒险,朱波还是打定主意继续经营公司。他希望公司能把业务转移到办公室和商场装修,还打算明年春节后试水外贸业务,新开辟一项照明灯出口的业务。

1/2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