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改革开放30年:今看昔日“红色第一村”大寨三变

 

CCTV.com  2008年11月26日 14:4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

专题:改革开放30年新闻网

  新华网太原11月26日电 题:今看昔日“红色第一村”大寨三变

  新华社记者邹伟

  初冬的大寨已透出丝丝寒意,老劳模宋立英的脸上却写满温暖,她说自己这几天特别高兴,因为时值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当年的许多知青纷纷回访大寨,还特地来看望她这位78岁的大寨“活化石”。

  “当年的小姑娘、小伙子们都老啦,他们还像当年一样来我家坐坐,拉着我唠家常,听我给他们讲大寨这些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宋立英笑言。

  老人所说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在大寨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

  生活之变:当代农村变迁缩影

  “这三十年来,大寨的变化可以算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昔阳县的干部这样告诉记者。

  真正走进大寨,对这句话的体味才更加深刻。

  大寨并不大,花上半天便可走遍全村;大寨人也不多,总共500来口。走进村口,店铺、饭馆林立,村民们衣着时尚,笑迎宾客;远望当年的八百亩“海绵田”,已有一半以上退耕还林;平坦干净的柏油路,直达虎头山森林公园;蓝天、绿树、碧水,环抱着一片片梯田,走在其间心旷神怡;山下,数十栋粉色二层小楼比邻而立,在阳光下甚是好看。

  走近其中一栋,院外停着小汽车,进屋一看,电视机、音响、电脑样样俱全。户主贾春云说,他现在跑运输,爱人在森林公园上班,加起来一年有六七万元收入,两个孩子在村里上学,“日子过得挺舒心”。

  他告诉记者,在大寨像他家这种生活水平的比比皆是,“2007年,咱大寨的人均收入超过了7000元。”

  大寨的福利很好。村里有小学、中学,学杂费全免,谁家孩子考上大学,费用由村里负担;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养老金;逢年过节,每家都能领到米、面及过节费……还有50套单元房正在修建之中,将以每套6.5万元的价格提供给村民。

  在大寨,记者见到了郭凤莲。这位年过六旬的女当家人,烫着头发,穿着款式时尚的毛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以战天斗地的“铁姑娘”形象闻名全国,改革开放后,又带领大寨成为新时期的领头人。

  她说,大寨这些年的变化无处不在:以前村民们住窑洞,睡炕头,现在基本都住进了楼房;当年吃野菜、玉米糊,现在白面、大米、鲜菜、肉顿顿换样;当年穿土布、麻衣,现在的大寨人穿衣讲究,女同志化妆,男同志穿西装……

  她特别介绍,大寨的森林面积比重原先是10%,现在这一数字变成了60%,空气清新,处处洁净,“在这里穿白衣服,两三天都不会脏。”

  生产之变:农业占比从95%到5%的背后

  郭凤莲说,大寨能建设成今天这样,主要得益于经济实力的壮大;而在这一壮大过程中,经济结构调整的脉络清晰地贯穿始终。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是不变就死,变才能活。”村里老人回忆说,1983年大寨彻底完成了包产到户。此时,距离小岗村的农民在“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已晚了5个年头。

  转型之路漫长且艰难。改革之初,大寨仍以农业为主,其比重占到95%以上。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寨开始发展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渐次出现。但与全国经济飞速发展相比,大寨仍驶在慢车道。90年代初,由于缺乏长远规划,个体经济规模小,大寨出现“破产潮”,除了“吃资源”的煤矿,其余产业一片萧条。

  “大寨真正发生大变化,还是郭书记回来以后。”村民们这样说。

  1991年11月,“铁姑娘”郭凤莲重回大寨任党支书。她带着140名村民,开始了大寨人的“洗脑”征程。在各地改革开放的深深触动下,“发展商品经济、非农兴村”的变革思路得以确立。次年,“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成立,郭凤莲出任总经理,重点发展物流、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个支柱产业。

  从那时起,“大寨羊毛衫厂”“大寨中策水泥厂”“大寨酒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陆续成立;以“大寨”命名的产品也不断涌现,包括核桃露、面粉、醋、杂粮等;建在阳泉的煤运站,现已是大寨最赚钱的一个产业。

  大寨的总产值由此实现“三级跳”:1992年,327万元;1997年,4796万元;2007年,1.27亿元,这已超过1982年600倍,而其中农业的贡献比重只有5%不到。

  “集体经济强了,村里的福利都从这里头出,乡亲们都沾光。”村干部李巧莲说。

  她说,现在土地虽已分给群众,但仍由集体统一耕种,农户仅负责简单的管理和收割。“集体给农民‘松了绑’,90%以上的劳力或去工厂,或搞副业,有时间从土地之外挣钱,收入自然也不断增加。”

  观念之变:越改革,越开放

  在大寨,记者遇到了许多回访的老知青。他们说,改革开放以来大寨的变化主要有三: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归根结底还得说大寨人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来自北京的老知青柏莉说,她以前的感触是山西的娃娃离不开妈,大寨人走不出去,“但这次回来感觉到村民的见识都十分广阔,谈吐不凡。”

  在探访宋立英时,她正在自家的纪念品商店里签名售书。“要是搁在三十年前,要我开这商店,思想肯定转不过弯来,集体经济好好的,干嘛要搞个体?这是不是资本主义?”宋立英说。

  “后来,搞个体的都富啦,集体也有了钱,给乡亲们的福利很好,看到这些我也想通了。以前是别人学大寨,现在我们也要学别人,学全国那些有名的村子,搞改革开放,大寨不能落在后头。”

  走在村里,记者看到,当年的窑洞大部分被改造为“窑洞饭店”或纪念品商店,而这也成了一大卖点。许多游客还特意住进窑洞,吃顿饭,睡炕头,买一些纪念品。这一项,每年就能给大寨人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

  让记者感受到大寨之开放的,还不止于此。

  在大寨展览馆参观时,24岁的讲解员赵明明告诉记者,像他这样土生土长的大寨孩子,大部分早都走出去了,“只要有机会,我还要出去深造,见世面、学本事!”

  在参观有“大寨二村”之称的井沟村时,郭凤莲告诉记者,大寨不仅在探索如何自我建设得更好,也在思考如何把自身经验传给兄弟村;同时,还要继续学习先进的理念和做法。问起大寨的众多企业,她说,现在效益好的主要是小煤矿、森林公园和煤运站,“有些最早办的厂子已经不行了,市场在变,企业也要掉头,这是市场规律。”

  采访村民们时,忆及“红色第一村”的岁月,他们说,过去的经验是苦干加蛮干,对人改造自然的能力过于自信,建设代价太大,对人身体的伤害也太大;现在艰苦奋斗的“法宝”不能丢,更要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大寨在过去是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现在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寨也要走在前头!”

责编:汪蛟龙

1/1

相关热词搜索: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