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山东省威海市经济社会发展调查

 

CCTV.com  2008年11月03日 08:5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来,威海市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向解放思想要出路,坚持把开放作为一切工作的总抓手,以对外开放促改革、促调整、促发展、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如今,曾被称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小弟弟”的威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经济外向度由0.35%提高到5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28.2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山东省的位次跃升到第二位。

  值得欣喜的是,威海的发展并非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通过大力发展对韩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培育特色产业以及不断促进机制创新,威海成功将区位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和发展强势,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威海的实践鲜活地证明,只有秉承改革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创新的思路、发展的方法,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特色发展之路课题赴山东省威海市调研组

  改革开放特别是1987年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威海市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上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之路。

  威海发生了巨变

  2007年与1987年相比,威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8.2倍,在山东省由第十三位上升到第九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二位。产业层次显著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49:35:16调整为8:62: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到51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中的比重由7%提高到30%。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截至2007年,威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0.6亿美元,年进出口额达到110.8亿美元,经济外向度提高到51.1%。

  威海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城市人口2007年比1987年增长9.6倍,城市化率由9.2%提高到57%。2613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自来水、柏油路、远程教育、闭路电视、宽带网、公共汽车、低高压电、电话邮政“村村通”。社会事业显著进步。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城镇职工5项社会保障覆盖率平均达到75.4%,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率和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分别达到46%、96.9%。

  威海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87年增长了15.1倍,达到1628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9.5倍,达到7737元,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和农村居民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和34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轿车11辆。威海还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20多项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

  威海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成功的经验

  威海市把解放思想作为万事之先,把转换观念作为释放潜能的切入点,不断破除思想禁锢,坚定了前进方向。建市之初,威海地处青岛、烟台、大连的“夹缝”中,是沿海开放城市的“小弟弟”。通过考察学习,他们提出了“经济要外向,思想先解放”的口号,把培养开放意识作为敲开世界大门的突破口。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他们又提出“按经济特区模式办、照经济特区样子干”。解放思想增强了机遇意识,1997年,威海市抓住亚洲金融危机后韩资急于寻找新投资方向的机遇,引进韩资项目数量大幅增加。党的十七大以来,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威海开展了以“理念创新、环境创优、机制创活、企业创效、人民创业”为主题的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市上下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威海把对外开放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以开放总揽发展全局。威海市同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他们先是大力实施“借韩兴威”战略,目前,韩国已经成为威海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实际利用韩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此后,又提出“巩固韩国、扩大日港台、拓展欧美”,加快推进“三个转变”,即由利用国内外资金向利用国内外资源、技术、管理和智力并重转变,由追求出口规模向追求出口质量和品牌转变,由“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威海的竞争力体现在了区域特色经济上。他们立足区位、海洋等禀赋优势和产业基础条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一是积极承接韩国、日本产业转移,并注重与周边城市错位发展,培植了运输设备制造与维修、电子信息、机电工具、食品医药、轻工纺织“五大产业群”。目前,五大产业群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3.7%,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759家。二是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建设旅游度假基地。先后投入300多亿元,建设了950项旅游设施和近百处景区景点。20年来,旅游接待量增长10.4倍,旅游总收入增长126.5倍。三是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从渔业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跨越。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到26.9%。

  威海走经济与环境双赢、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子。“十五”以来,全市环保投入累计达到11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九五”期间的1.68%提高到2.24%。饮用水源、近岸海域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相应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十五”以来森林覆盖率平均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建立完善生态建设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权,建市以来因环境因素累计拒绝外资20多亿美元、内资200多亿元。

  威海建立多方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他们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市级以上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74家,其中国家级5家。拓展纤维、心脏支架、人造血浆、热转印打印机等一大批科技项目填补国内空白,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他们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先后与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成了5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1个863计划海水养殖种子基地,实施863计划项目50多项。加大引才借智力度,全市人才总量超过17万人,还有34名院士和一大批不在威海的科技人才通过不同方式与威海合作。

  威海坚持把齐鲁文化、海洋文化与改革创新精神相融合,形成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1990年9月,在中韩尚未建交的情况下,争取开通了中韩第一条海上航线,此后相继争取设立了2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出口加工区、3个国家一类开放港口。威海市平等对待外来企业,亲商、安商、富商的气氛越来越浓,目前已有2万多韩国和20多万国内外地人口在此生活工作。

  威海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使“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一是把规划作为第一资源。坚持超前性、科学性和严肃性,建立了严格的专家论证、公众参与的规划编制程序,一张蓝图管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二是大力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威海高等级公路密度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三是强力推动重大项目。五大产业群都由市领导牵头,成立项目推进小组;重点项目建立领导干部责任制。四是优化政策环境。凡是达到市场准入条件或经营标准的都及时为申请者办理许可手续,提出“企业创造财富、政府营造环境”、“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引导政府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在世界银行的“中国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报告”中,威海在全国120个城市中名列第十一位。

  威海今后的发展战略目标

  到2012年,威海市力争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到2020年翻三番。重点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高水平地打好4张牌,努力把威海建设成为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城市:

  一是打好科技牌,加快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建设创新型城市。

  二是打好开放牌,力争把威海建成中国对韩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打好环境牌,适度超前、求精求美,把威海建设得天更蓝、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和谐。

  四是打好海洋牌,重点发展能源、石化、船舶修造、港口物流和海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建设海洋经济基地。

责编:樊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