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粮票、万元户、大锅饭――三个“历史名词”折射三十年中国发展

 

CCTV.com  2008年10月31日 09:3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改革开放30年新闻网

  新华网石家庄10月31日电(记者李俊义)“粮票”、“万元户”、“大锅饭”这三个曾经流行全中国的词汇,既有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粮票

  上个世纪80年代出生的孩子,很难知道粮票曾经在一个家庭的重要地位。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只要去商店,基本没有买不到的东西。但在30年前,买东西是要靠票证的,“粮票”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计划经济时代,物品奇缺,求大于供,只能采取凭证分配的办法。那时,中国人有了粮票才能在街上买吃的。从1954年中国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后,1955年到1982年共印制了9种年版33枚全国通用粮票,不论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粮票购买粮食用品,其中还包括食油。若要出差或探亲,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

  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商品供应的充足,粮票、布票等之类票证逐渐失去其原有功能。1993年,中国取消粮票制度,这是从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过程中的里程碑事件。粮票的废止,反映了中国从物质短缺时期迈入了物质丰富时期,是经济体制的一次成功转身。自此,粮票淡出人们的视野,转而成为收藏界的抢手货。

  万元户

  1980年4月18日,新华社播发通讯《雁滩的春天》中首次提出了“万元户”这一概念。很短的时间内,“万元户”的叫法在全国流行开来。

  万元户,意指一户人家有了一万元人民币。上个世纪80年代初,普通工人每月工资仅有几十元,提起“万元户”,人人都羡慕不已,眼睛放光,很多乡镇、工商行业以出现了多少个万元户为光荣指标。“万元户”这个词的产生,并在大江南北迅速流行,印证了当时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致富的强烈渴望及其所产生的空前喜悦,折射出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财富观念的深刻变化。从此,“致富光荣”的意识深入人心。

  随着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万元户”早不再是“富裕”的代名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6年,全国人均月收入为1041.73元。在很多大城市,月收入万元是很正常的事。曾经红极一时的“万元户”名词成为了历史。

  大锅饭

  “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大锅饭”是对分配领域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和概括。改革开放之前,平均主义的大锅饭长期阻碍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效率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总结农村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在全国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随后,又开始了企业扩权试点。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企实行形式多样的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内部也广泛开展了以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打破“大锅饭”,推行经济生产责任制,实行按劳付酬,是中国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先声。“大锅饭”被打破后,中国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按劳分配”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责编:汪蛟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