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在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三合镇堰河村,县农业局的技术员正在验收村民肖长银(右二)家种植的黔优88超级稻谷(9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楹摄
新华网郑州10月11日电(记者 訾红旗 孙英威 郭嘉轩)“种多少地才称得上种粮大户?10亩?100亩?还是1000亩?”当记者提出要采访几位种粮大户时,湖北省大冶市市委书记曹立明的一句反问,让记者一时没了主意。曹立明说:“由于党在农村的好政策越来越多,种粮收益越来越高,大冶市的种粮大户 也在不断升级。过去种几十亩就算大户,现在种几百亩地也不罕见。大冶市大箕铺镇农民侯安杰租种的田地总面积达1.96万亩,称得上全国种地最多的种粮大户之一吧。”
“同样是种地,以前是为了交公粮、填饱肚子,现在种地为了多挣票子。”
高树文,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臻柴村农民。老高今年种植了180多亩玉米,今年平均亩产预计能达到850多公斤,见到记者,一张朴实的脸让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农民即将获得丰收的喜悦。
1984年对高树文来说,记忆非常清楚,老高说,这一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地干活不用记工分,除了给国家上缴粮食外,剩下的就是自己家里的了。
从1990年开始,老高为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多种地、多打粮,争取当上粮王。1994年,生活好起来的老高承包了村里机动地30多亩,1998年又承包了机电井周围的40多亩地,2000年开始他又承包了一些外出打工农民的土地30多亩,到今年他承包土地达到180多亩。
同高树文一样,湖北省大冶市大箕铺镇农民侯安杰租种的田地总面积达1.96万亩,其中水稻、小麦等粮食种植面积达1.67万亩。侯安杰聘请了一批农业科技人员,帮他选择优良品种和提高种植技术,加上机械化操作,种粮效益远高于一般农户。据测算:扣除全部投入,侯安杰种粮亩平产量600公斤,获利300元以上,而一般种粮户亩平均产量500公斤,获利仅110元。
“种地不交税,国家还给补贴,我还想多种地。”
2004年是种粮农民最开心的一年。从这一年起,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这让那些有眼光的农民看到了种地的商机。
今年39岁的叶柏林,是河南省正阳县真阳镇的农民。2004年以来,他相继承包了附近几个农场的4500亩土地,投资数百万元购买了大型拖拉机等农机具,聘请专人科学种田,并购买一辆轿车用于生产指挥和业务联系。
“当初乡里通知让我领存折,我还真不相信。种地已经不交税了,国家还反过来给农民发钱?这样的好事难找。”叶柏林告诉记者,“当时的粮食直补是每亩地12.1元,我承包的4500亩地,共补贴5.4万多元。”
“到2006年,我的存折上又多了一项新补贴,叫综合补贴。乡财政所的人解释说,为了减轻农资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国家新增了这项补贴。2006年一亩地补11.38元,去年一亩地补26.24元。今年又增了,一亩地补59.5元,这样一算,我这4500亩地又净落27万元。”叶柏林的存折上,记录着3年来综合补贴的数字。
也是在2004年,由于高树文120亩玉米获得了特大丰收,他也因此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高兴的老高合不拢嘴,“没想到咱农民种粮食也能成为劳模,上北京领奖。”
高树文家有大小农具4台(套),一台48马力的大型农机具是老高去年用“两补”款买的。今年高树文的玉米总产量达到14万公斤,预计纯收入达到7万元。
“种地多了,规模大了,有些事个人办不了,还希望国家帮忙解决。”
随着种地规模的不断增加,种粮大户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政策扶持和规模生产管理等方面,这也是在农村现行管理体制和农村政策下,巩固和发展农业规模化生产亟须破解的难题。
为了提高种田效益特别是开垦抛荒地,侯安杰近年来在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上投了不少钱,但却不愿多投资。原因很简单,他租赁的粮田,与农户订的都是5年流转合同。只订5年,在于双方对更长一些时间会有什么变化,心里都没底。对于侯安杰来说,如果不进行农田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就无法实现种田效益;投入多了,农户到时如要收回土地,又不划算。他只能打短期主意。
按现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一户农户,不管种多少田,一年原则上只能在规定范围内享受一台(套)农机补贴。侯安杰在农机上的投资大,已达80多万元,其中有占投资总额30%的农机,如机动喷雾器、水泵等机械设备,不在政策补贴范围内。
叶柏林租种的田多,投资大,风险高。为分担风险,从2005年起,他找了多家保险公司,想办农业保险,开始时,说没这个险种,后来有了,却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承接这项业务。
叶柏林说,国家的现有政策好是好,但由于是“低保障、广覆盖”,对像我这样的大户支持力度显然不够。一般农户只种几亩田,最多十几亩田,主要是自己耕种,资金投入不大,有了风险,还能勉强补回。而我的种植规模这么大,经营成本大,每亩的资金投入多,风险就非常高了。对于种粮到一定规模的大户,应设置专门的险种。
此外,从一家一户到规模经营的跨越,对种粮大户的管理方式都是一个新的考验。侯安杰的1.96万亩地,跨两个市县8个乡镇的35个村,需要由他去协调的事,涉及人力、水源、电力、农机、柴油等诸多方面。要是上级能帮俺把这些问题解决好,俺就能安安心心地种地了。
责编:肖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