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沈阳市铁西区的工人宋云鹏收藏着自己参加工作30多年来的400多张工资条,不但记录了他个人的收入变化,也折射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
宋云鹏1973年进入沈阳机床集团的前身“中捷友谊厂”,能到国营大厂参加工作在当时是件非常让人羡慕的事。
宋云鹏:我们学徒工第一年的月工资为19元,拿着开到手的工资我特别特别高兴,下班之后把19元工资亲手交到我妈妈手里,我妈妈相当高兴。
“中捷友谊厂”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重点机床厂,产品一直不愁销路,宋云鹏的工资也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加。
宋云鹏:结构工资那时候,1985年5月份我就被评为72元,然后每年最少涨一次工资,我还记得我是78(元)、90(元)、111(元),1990年的时候我就已经达到132元了。
随着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沈阳市铁西区的国营工厂大多陷入困境,老宋的日子也越来越紧。
宋云鹏:1993年以后工资在数上是逐年逐月在递增,但实际上由于企业经营效益不好,不能按时开支,也不能百分之百开支。有的时候我爱人非常自豪也非常高兴地说,现在我工资开800多块钱了,我在家我得说了算啊。
进入新世纪,宋云鹏所在的中捷友谊厂和另外几家机床厂重组成为沈阳机床集团。改制后的企业在技术上不断自主创新、经营管理机制也更加灵活。企业重新兴旺了,老宋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宋云鹏:这是我上个月的工资条,实领工资是8860元,我个人的工资比我刚入厂的时候比,(已经是)多少百倍了。
3年前,宋云鹏的儿子宋宇大学毕业后也进入了沈阳机床集团。由于勤奋能干,小宋的收入迅速提高。现在老宋不但收藏自己的工资条,连儿子的工资条也都精心保存起来。
宋云鹏:这是宋宇的工资条,他五月份的工资实领已经是4685元了,主要是大家的这种观念,我要多干,我要干好了,企业效益好了,自己腰包就鼓了。
责编: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