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特点
(1)温度条件: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夏季较温暖湿润,天气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海拔高,气温较低。据当雄县气象站(海拔4,200米)提供数据表明,年平均气温仅为1.3℃,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10.4℃,最热月(七月)月平均温度l0. 7℃,近20年(1979~1998年)极端最低气温-32.5℃(1981年1月16日),极端最高温度26.5℃(1995年6月8日),全年大于0℃的积温平均2,000℃左右,无霜期62天,牧草生长期只有3个月。气温年均差小而日较差大,地表温度平均6.5℃,从头一年十一月至翌年三月份有三个多月的土地冻结期。
(2)降雨量与蒸发量:当雄县降水集中,且水热同期。年均降水量为476.8毫米,集中在六至八月,此期间降水量占全年的85.1%,从12月到翌年3月份的4个月间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量的2.3%,干湿季非常明显。近20年降水量最高年份是1998年,为619.8毫米,最低年份是1994年,为376.3毫米。蒸发量年平均为1,725.7毫米,是年均降水量的3.62倍。
(3)光照与太阳辐射:当雄县日照时数年平均2,880.9小时,日照率65%。低纬度、高海拔,空气稀薄洁净和少云的天气促成了当地拥有较高的太阳辐射量,平均总量达173.3千卡/平方厘米。高强度的太阳辐身能,加上大的日较差和水热同期的条件,虽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和营养的积累,然而由于无霜期短、积温不足,加上高山紫外线对植物生长的拟制作用,致使高山植物矮小,草场生产能力下降。而丰富的太阳能是当雄县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热能资源。
(4)自然灾害:当雄县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是干旱、霜冻、冰雹、大风和雪害。冬春干旱和早晚霜冻均直接影响牧草返青和生长,降低草场生产能力。冰雹一般发生在六至九月份,正是牧草生长季节,冰雹打毁牧草,打伤打死牲畜,年降雹天数平均194天,最高年份达34天。降雪成灾现象并不常发生,但对畜牧业生产危害很大。如1966年4月1日,51厘米的积雪覆盖了低矮的牧草,积雪26天,造成了大批牲畜死亡。风多是当雄县气候特征之一,全年≥8级大风年平均73.8天,多发生在12月至次年3份之间,这期间≥8级风日占全年8级风以上风日的56.8%,大风常带来风灾,危害草畜。
土壤类型
当雄县的土地分为高山寒漠土、粗骨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草甸土和沼泽土8类。其中高山草甸土是当雄县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最主要的土壤类型,占全县土壤总面积的51.85%。
植物资源
当雄县没有乔木林,只具有灌丛的草场植被,植物种类相对比较丰富,据1985年草场资源调查,收集到植物分属43科129个属279个种。在植物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优良的牧草,如常见的草甸建群种莎草科蒿草,苔草属的一些植物和禾本科的绝大多数植物,还有分布较少的豆科植物和宝贵的药用植物。
动物资源
生活在当雄县的草食野生动物有野兔、盘羊、黄羊、野驴、旱獭和石羊,野生大型肉食兽主要有狼、豹、猞猁以及猛禽秃鹫,处于食物链中部的小型食肉兽有狐狸、黄鼠狼、雪鸡、山鸡、水鸭、黄鸭和迁徒的候鸟、白天鹅、黑颈鹤等几十种野生动物。它们按照生态系统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的严格规律,各自起着食物链中自己应起的作用。这一切加上微生物、裸岩、雪峰、冻土和水、热、光等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