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新办定于2008年9月27日(星期六)晚8时30分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介绍神舟七号飞船运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 华清: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今天下午,神舟七号飞船成功实施了空间出舱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王兆耀先生再次应邀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介绍神舟七号飞船运行和航天员出舱活动等情况。下面先请王兆耀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王兆耀:女士们、先生们,晚上好,很高兴又一次同大家见面。
受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的委托,现在,我再次向大家通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有关情况。
截至目前,神舟七号飞船已环绕地球飞行31圈,出舱活动已顺利完成。
从昨天10时20分,飞船运行第9圈起,两名航天员经过10多个小时的舱外航天服组装与测试,以及着舱外航天服在轨训练,完全适应了太空微重力失重环境。地面飞控中心对航天员生理状态、飞船及舱外航天服工况进行确认后,经任务总指挥部批准,今天下午16时34分,神舟七号飞船运行第29圈,地面飞控中心下达出舱指令,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分别着中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从俄罗斯引进的“海鹰”舱外航天服,实施空间出舱活动。
16时35分12秒,航天员翟志刚打开舱门,41分,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协助和配合下顺利出舱。他面向舱外摄像机挥手致意,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问好,之后展示了五星红旗。在按计划取回舱外装载的试验样品装置、进行太空行走后,完全返回舱内。17时00分35秒,舱门关闭,出舱活动圆满完成。经过地面飞控中心对3位航天员进行医学检查结果确认,飞船运行正常,航天员工作正常、身体状况良好。
我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3个独立掌握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的国家。空间出舱活动结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航天员进行了天地通话。
今天下午19时24分45秒,神舟七号飞船成功释放了伴飞卫星,伴飞卫星对飞船进行了摄像和照像,这些图像和视频资料即将传回北京飞行控制中心。在地面测控网的支持下,伴飞卫星在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后,将伴随轨道舱飞行。
后续飞行中,神舟七号还将进行卫星数据中继试验。安装在“神七”飞船推进舱的中继卫星终端,将通过我国首颗中继卫星“天链一号”,与地面接收站进行数据传输试验。
根据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安排,神舟七号将于明天傍晚返回地面。
谢谢!
主持人 华清:现在各位记者朋友开始提问,提问前像往常一样报告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人民日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向发言人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大家都知道1965年3月18日,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空间舱外活动,今天中国的航天员实现了中国的首次舱外活动,请问与43年前的人类第一次空间舱外活动相比,您如何评价中国的首次舱外活动。
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神舟七号除了实现了很多技术上的突破以外,在新闻报道上也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邀请境外媒体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报道,包括第一次采取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我想问,做这些出于什么考虑?谢谢。
王兆耀:航天员太空行走,从舱内到舱外进行舱外的作业,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载人航天活动。43年前苏联航天员就实现了人类的首次太空出舱活动,成为人类征服太空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那以后,美国、俄罗斯等许多国家的航天员,累计完成了近300次的出舱活动,完成了大量的空间作业任务。出舱活动技术应该说是载人航天发展的最基本的技术。突破和掌握出舱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不可逾越的过程。
这次飞行中,我国航天员穿着我国制造的“飞天”舱外航天服首次进行了出舱活动,这也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又一次历史性的突破和重大跨越,也是人类征服太空迈出的一个新步伐。它为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发展目标开了一个好头,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长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我们航天活动进行现场的直播,我想,一方面顺应了广大观众对航天活动的关心、关注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符合了我们新闻报道媒体公开、透明、快速的要求。这对我们从事航天事业的工作者来讲,也是一个挑战,它对我们提高了要求,使我们既增加了自信心,也提高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我想,现在做这样的转播、直播,一个是时代的需要,一个也是我们事业发展的需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