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改革开放30年之图书:从“椅子”到心灵休憩之所

 

CCTV.com  2008年09月27日 15:4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外国人眼中,中国依旧是中国,别无二致。但对亲历巨变的中国人自己来说,每隔二三十年,中国就会换上一个新面貌。

  很多70年代畅销的商品,在如今的生活中都已不见踪影。比如那些外壳是竹子编的暖瓶,外形酷似小冰箱的黑白电视机。还有笨重的自行车,不仅能载人还能装大包的东西,以及大大小小的供应票等等都已成为过去。

  尽管如此,有一样东西,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依然活跃在市场上。这――就是书。

  中国的对外开放带动了全国人对知识的渴望。那时,所有的学校恢复了上课,工程师和技术员重返原职,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是把科学和技术称作是“第一生产力”。也就是这个时候,国内对书本的需求与日俱增。

  但那时,国内的书本流通还不够畅通。有机会到大城市转一圈的人,往往要帮家里的亲戚朋友买很多书,多到自己的行李包都装不下。

  1981年的资料照片。摄影记者:王文澜。(王文澜是《中国日报》资深摄影记者。2002年至今一直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在过去的30年,他不断地用镜头记录下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中国日报》摄影记者王文澜1981年在北京市中心拍摄的这张黑白照片,展示了这一场景。尽管买书不容易,但人们还是很开心,这从他们脸上的笑容就可以看得出。因为好的书本可以增长家人的知识,有助于他们找到更好的工作、赚取更丰厚的收入并跟上全国现代化步伐。

  不过,当时市场上大多的书本还都是简装本――没有硬皮包装和漂亮的设计,有很多是课本和实用手册。从绝对的实用主义观点看,那时的书本就是工具。甚至说,如果用结实的塑料绳捆在一起,它们可以被当成椅子坐。

  如果说,在30年前书本只是工具,而现在则有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的兴趣爱好日益丰富,有的开始阅读文学作品,有的钻研专业学术文献,还有的则阅览励志图书。

  也许,30年前,农村孩子努力读书是为了当工程师或开公司。现在,中国一些书店里出现了思想深邃的读者。

2003年的资料照片。

  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家汉学书店中,2003年王文澜先生捕捉到了两个和尚正在选书的画面。汉学书籍主要指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其中很多书籍与两千年前由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有关。

  过去两三年中,中国各种传统图书已经成为大城市各大书店的新宠。不管是儒家学说还是佛家思想,这些书籍都已不再是用来坐的“椅子”,而是供心灵休憩之地。

责编:彭伟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