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走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三十年过去了。回顾和总结30年来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主题。从9月底开始至12月,本网将全面推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系列评论。
知微见著。每个经历过这个时代的人的个人经历,都从一个细微之处折射了改革开放的辉煌壮丽,波澜壮阔。从9月25日起,本网推出《我的经历》征文活动,征文可夹叙夹议,纵横捭阖,我们希望从征文中解读出不一样的信息。今天刊登第二篇《改革开放让我敢于面对挑战》。
现在5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两个社会体制。这给这个年龄的人带来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说来凑巧,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离开我们已经11年了,这也正是我离开工作了20多年的国有企业,到社会职场闯荡的11年。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人生在1997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1997年3月,我还在一家国有企业担任办公室副主任,因为觉得那可怕的沉闷与过低的收入实在让人受不了。我先是选择了主动请辞离岗,后又选择了“买断工龄”。可以说,在有些人认为十分难得的“铁饭碗”面前,我却一步比一步走得更远。
离开了国企铁饭碗,我先后做过业务,当过部门经理,在报社做过校对。做的最长的一家,是个私人开办的小小广告公司,我在这家公司做了4年多的策划文案。应该说,这段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应聘这家公司之前,我除了会写点文章,几乎一无所长,壮着胆子应聘“策划文案”,面试时少不了还带上几篇刊有自己稿子的报纸。老板大概是看我“还算可造之才”,所以破例把我这个没有行业经验“半成品”收留下来。
不干不知道,一干上才知道什么叫广告策划。这一行实在是无边无际,典型的边缘学科,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广告传播、心理学、客户的行业特点、要素整合等等,都要有广泛的涉猎,而文笔不过是个表达工具。更难的是,我们要说服的决不仅是消费者,更难说服的是我们的客户――由于角度不同,与客户的沟通决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无用功”是必须要付出的“学费”。
感受这一行艰辛,我也面临巨大的挑战。转行以来,我像海绵吸水一般拼命“恶补”――眼睛多看,耳朵多听,心里多想,脚下多跑。学习广告理论,分析经典案例,主动找工作干,多一些加班加点,不怕出“废品”……就这样,不过一年的时间,我从不知策划为何物,到能独立完成调查问卷设计、组织市场调查、资料的收集与整合、全案策划、文案撰写等,都能比较熟练地操作,做的稿子基本能让老板放心,客户满意。尽管做的很苦很累,但心里觉得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
这11年,我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招聘,也没少代表企业招聘过别人,这样的经历在我20多年的国企生涯中根本不可想象,其中的酸甜苦辣也真是一言难尽。每天下班到家时,看到那些还在原来国有企业的旧同事们早已吃完晚饭在散步了,心里不免也在想:我如果还在原单位干,不是也像他们一样轻闲吗?可每逢此时,我又反问自己,他们如今上班基本就是打发时间,只靠单位出租房屋土地的收入,发那点不多的工资,如果放在我身上,我受得了吗?前几年,与我工龄相同的旧同事们都办了“内退”,每月有几百元的退休金,他们都很庆幸,感到一下子心里踏实了。他们有人说我亏了,“再晚走两年,你就赶上内退了”;也有人说我还是早走好,“晚走两年虽说能赶上内退,可这两年有多少市场机会呀,抓住了不是比那点内退工资强吗?”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可迈出的脚是收不回来的。有得必有失,这些本来就是说不清的事。所以,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置可否,任由人们去说。
回首离开国有企业的这11年,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就是敢于面对挑战了,在市场的选择面前有自信了。看到我的一些旧同事,刚刚40多岁就无所事事地与老人们打牌晒太阳,我知道我如果不走出来,基本上也和他们一样……
想想这11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改革开放一扫计划经济的沉闷与死板,也断送了许多人认为理所应当的铁饭碗。改革开放使无限的机遇与无穷的压力一同呈现在自己面前。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面临选择,也每天都在面对风险。几年前,我在离开了最后一家公司后,没有再去找工作,而是做起了我一直钟情的自由撰稿人。在这个天地里,机遇和挑战依然每天伴随着我,但我觉得很充实很刺激,我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年轻人可能觉得生活本来就应该这样,只有我们这种经历过两种体制的人,才能感受这种生活的来之不易。
责编:尚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