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揭秘中国“模拟航天员”

 

CCTV.com  2008年09月24日 13:20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神七 我在现场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孙彦新)30岁的王在,或许是中国参加真空实验最多的人。除了“航天员系统总体室主管设计师”的头衔,他还有另一个身份――“模拟航天员”。

  真空,是中国航天员将在神七任务中首次面临的环境。从2004年至今,王在曾先后6次进入低压舱,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完成了两项任务:测试舱外航天服在真空中的工作性能,编写神七航天员的出舱活动程序。

  身高近1.80米、健康结实的王在,是通过医学选拔后成为“模拟航天员”的。但低压舱里的真空环境,仍然让他产生了耳膜疼痛等轻微不适。“跟飞机起降时耳朵的感觉差不多,但低压舱和舱外服加减压力的过程比飞机起降更快。”

  航天员的培养和训练,在我国是一件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究竟什么样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很多项目,不得不在实践中一边摸索,一边制订训练方法。而14名航天员是国家的“宝贝”,不能什么实验都让他们亲自去做。因此,中国航天员中心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模拟航天员”。

  据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室主任刘伟波介绍,“模拟航天员”由科研人员、教员和锻炼员组成,他们的任务是通过实际体验总结航天员训练方法,并培养一支满足任务需求的教员队伍。

  在进入载人航天领域之前,王在是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和国家一级乒乓球运动员。原本作为航天员体育教员招入中国航天员中心的他,并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而是走上了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科研之路。

  从离心机、转椅训练到高空跳伞、海上救生,凡是挑战生理极限、具有风险的训练和操作,王在和他的“模拟航天员”同事们总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出舱行走,是神舟七号的新课题。在青岛的水下“实验室”,教员们一次次负重进入10米深的水下,每次工作时间长达5个小时。出舱程序和操作规范,就这样在比地面多出1个大气压力的环境中一次次修改、完善。

  航天员进行的所有训练,医生也几乎都体验过。航天员首席医监医保医生李勇枝博士说:“野外生存训练,我们和航天员一起在大森林里待了72个小时;跳伞、水面溅落,我们也硬着头皮往下跳;体验火箭上升段的振动,我们医生钻进模拟器,震得腮帮子又酸又疼。可以说,哪里有航天员,哪里就有我们。”

  对于风险,“模拟航天员”们了然于心。

  “每次进低压舱之前,我都没有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王在说,“不过,他们知道后并没有责怪我。他们和我一样,对我们的科研团队和训练设备有信心。”

 

责编:孟煦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