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四川攀枝花9月2日电 题:以人为本,抗震救灾――攀枝花市地震灾区见闻
新华社记者 海明威 江毅
8月30日16时30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交界地区发生6.1级地震。截至8月31日24时,这次地震已经造成攀枝花市5人死亡、受伤267人,紧急转移安置群众6.13万人。
地震发生后,攀枝花市各部门及当地社会各界将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迅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
目前,该市受伤人员已经全部得到免费救治,受灾群众已经全部得到应急安置,抗震救灾工作仍在紧张开展之中。
“有吃的和住的,比较安心了”
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拉?村,是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在地震中,该村431户房屋中30%的房屋完全垮塌,其余房屋全部成为危房。但由于转移及时,全村1818名村民中仅有6人受轻伤,目前尚无人员死亡报告。
记者8月31日下午在拉?村看见,这里共分布着7个临时安置点,受灾群众正在领取方便食品和大米等救灾物资,群众的情绪稳定。
79岁的彝族老大爷纳丙娘,目前居住在拉?村拉?小学的紧急安置点内,他家的4间土房在地震中完全垮塌。
“幸亏跑得快,但是啥都没带出来。这些棚子是昨天晚上8点钟的时候解放军官兵来帮我们搭起来的。”纳丙娘说。
拉?小学内的紧急安置点,都是由塑料篷布搭建的临时居住处。据该村村支书张国勇介绍,这样的集中安置点目前全村有7个,加上一些群众自己搭建的临时安置“棚屋”,已经将全部村民都妥善安置。
“现在有住的地方和吃的东西,还是比较安心了。”33岁的拉?村村民马强说。他的2间房屋因地震而垮塌,目前也居住在拉?小学安置点。
“地震发生以后,书记和队长就喊我们集中起来,不要再呆在屋子里头。”村民钱永辉说。
据了解,地震发生后,拉?村干部就挨家挨户将所有村民集中在一起,躲避余震威胁,并着手搭建帐篷居所,为村民准备了热饭热菜,使群众情绪安定。
31日下午,在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大龙潭村,由武警官兵搭建的17顶蓝色帐篷并排而立。
“现在村里的老弱病残都住在这些帐篷里,而年轻人都住在自己搭的塑料棚里。”村民小组组长钱永辉告诉记者。
大龙潭村的房屋多数开裂,在地震当晚所有村民都得到了应急安置。
在拉?村,地震后全村44名党员已经紧急成立了党员服务队,他们戴着红色的袖标,穿梭在受灾群众中,为他们提供服务。
此外,中国移动已经在大龙潭彝族乡的所有集中安置点内设置了免费电话,供受灾群众报平安。
震后紧急响应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预案三级应急响应,并派出工作队赴地震现场协助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民政部紧急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四川省民政厅工作组当日赶赴灾区,并紧急组织调拨救灾帐篷、棉被发往地震灾区。
攀枝花市政府和相关部门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主要负责人在短时间内奔赴主要受灾乡镇。
为抢救伤员,驻攀枝花部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攀枝花军分区当即组织了600名民兵预备役人员组成应急分队,攀枝花市公安局调集公安民警、消防官兵2000余人,赴受灾地区开展救援工作。
此外,医疗卫生、防震减灾、交通、建设等多支专业救援队也已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地区,实施救援。目前,由民政部门调拨的食品、饮用水和1500顶救灾帐篷等救灾物资已经调运至受灾地区并陆续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