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28日,在雅典斯基尼亚斯的湖面上,两个中国人用一对飞舞船桨乘风破浪地创造了中国体育的一段传奇。这就是杨文军和孟关良留给人们最经典的画面。
今日,二人再度携手,积极备战,卫冕北京奥运会双人500米划艇项目上双人金牌。在皮划艇运动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对选手能够蝉联奥运冠军。
孟关良右舷划桨,杨文军左舷发力,他们是天生的搭档,左右搭配,天衣无缝,
同时,他们也是天生的对手,平日训练里甚至很少交流;作为搭档他们历史性地夺得奥运会金牌,那一刻孟关良和杨文军并没有像其他队友一样拥抱在一起,他们选择了各自仰天长啸。
他们只是搭档,不是朋友。
孟杨组合从成立、到单飞、再到复合,关键词都是金牌。杨文军说:“如果不是为了金牌,我们也没必要重新搭档了。”
搭配之前:暗自较劲
在中国皮划艇队,孟关良进入国家队比杨文军早八年,属于中国划艇队资格最老的运动员之一。1998年孟关良包揽了全国划艇冠军赛所有单人艇项目的金牌,从那以后他就成为了中国划艇的领军人物。孟关良不仅在国内独占鳌头,在亚洲划艇界也同样数一数二。他出色的战绩也似乎成了年轻运动员不可逾越的高度。
然而在孟关良统领中国划艇数年之后,2002年一个叫杨文军的江西小伙进入国家队,他的出现让原本毫无悬念的划艇比赛增色不少。
与孟关良相比,身高1.77米的杨文军在肌肉的力量上并不占优势,但他却是一个特别喜欢钻研的运动员。2002年的全国春季冠军赛上,刚到国家队几个月的杨文军就对将近30岁的孟关良形成了威胁。在这种情景之下,孟关良“被迫”增加了自己的训练量,他不愿输给任何以他为目标的对手。划艇比赛是一项短距离的水上速划运动,它和陆地上的短跑一样,虽然从成绩上看,冠亚军之间只是零点几秒的差距,但是这个微小的差距却几乎不可逾越。
而一向不服输的杨文军,也一直不愿接受总是输给孟关良的现实,自从17岁进入国家队以来,孟关良不败的神话就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阴影。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能在领奖的时候站得比孟关良高,超越孟关良也成为了他最大的梦想。
孟关良、杨文军就是在这样的竞技环境中训练的,虽然同在一个国家集训队,但他们平时很少交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对手,而对手是没有友谊的。
“肌电图”促成孟杨组合
在准备雅典奥运会的时候,中国划艇队的博士们在检测训练用的肌电图中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
“当时作了一个分析,这个分析在完整技术下的一个肌电图。两个人当中,孟关良在完成一桨动作的时候肌肉放电是比较均衡的,也就是说他能够比较合理地把自己的肌肉力量都使用出来。而杨文军是一个暴发型选手,他的主导肌区放电非常明显,那么来说这个就引起我们的思考―――教练组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认为:这是两个类型不同的运动员。”
根据这次测试,教练马克决定把国内两条最优秀的艇组成双人艇。但一开始,孟杨两人却并不乐意接受这样的改变。
“在前面的人就跟划单人划一样,而在后面的跟桨的人就不能按照你自己习惯划。同在一条艇上,又是二号位,你就只有跟着他划。”这是小将杨文军的不习惯。“杨文军那时成绩还是可以的,而我在国内也是处在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两个人都成绩好,都有自己觉得对的想法。因此,也就没有一方愿意接受另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找教练。”
如果心拴不一起,力也使不到一块,又何谈冲击奖牌?于是,国家集训队决定让孟关良和杨文军住进同一间宿舍。希望朝夕相处能让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起来。
果然,两人达成默契,最终获得雅典奥运会的金牌。
马克归来力主“复合”
促成杨孟“复合”的关键人物正是不久前重新执掌国家皮划艇队帅印的加拿大籍教练员马克。
马克在观察了国家队选手一段时间后认为,北京奥运会上,杨文军和孟关良搭档出击双人项目,夺冠保险系数会更高,因为他们都是奥运冠军,经验丰富,容易恢复到比较高的水平,达到以前的状态,而且在国际上,双人项目的顶级搭档很少。
去年复出的奥运划艇冠军孟关良已和杨文军再次搭档,共同备战北京奥运会划艇男子双人500米的比赛。
相比雅典奥运会,两人思想都更成熟,可以放下或牺牲自己的一些东西,为了共同的利益再次联手。
责编:孙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