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组图]

 

CCTV.com  2008年08月23日 08:3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北京日报  
专题:图片频道

  北京奥运会,中国以真诚的态度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万名记者,展现出一个发展中大国绚丽的色彩。图为在奥林匹克公共区内外国记者正在采访小朋友。CFP供图

    重读中国

    “我对北京的想法落伍至极。现代中国正向世界展示自己,我们必须接受亲身经历的现实,而不是固守别人灌输给我们的昔日中国的概念……”

    ―― 英国《卫报》记者安迪?布尔

    以上是记者安迪?布尔以自己在北京的亲身经历,写下的《奥运会:必须用开放的心态看待脱胎换骨的北京》中的一句话。

    在北京奥运会之前,布尔从来没有到过中国。他从一些媒体上看到有关北京重度污染等内容的报道,心存疑虑,而实际情况却比他想像的要好得多。他说:“我们得到的二手和三手消息越多,我们的想法就越脱离实际。”

    布尔的经历绝非个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卡希尔说,许多外国游客都是读了数十篇关于北京被令人窒息的烟雾所笼罩的报道之后来到北京的,但他们惊奇地发现这座城市充满了那么多的绿色和鲜花。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一篇报道说,北京出租车都有监听器。还有人认为北京所有地方都有可能遭到监听。

    当记者打车时,随机询问几位出租车司机,他们十分惊讶:为保护司机安全安装的对讲机,什么时候有了监听的功能?

    对于那些近乎偏执的误读,英国Spiked网络杂志的一篇文章说:“他们对中国人进行抨击,甚至对中国人的奥林匹克精神进行抨击,揭示出目前这种责难背后的古怪的混合情绪:即道德上的鄙视与道德相对论相结合,旧式偏见与新式自我怀疑相结合……”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西方虽然接受了中国崛起的事实,但也要理解他们对中国发展不确定性的疑虑。很多差别都会令西方困惑。在国际互动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意见和忧虑都应当视为是正常的。

    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差异,需要加强沟通才能相互理解。北京奥运会为世界重读中国提供了机遇。

    在中国已经生活3年的英国空气化工产品投资有限公司亚洲区工艺技术总监罗安东说:“我几乎每天都看到中国的变化。有趣的是,当我回到英国时,发现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也有很多变化。过去,许多英国人的印象中,所有中国人都整齐划一、无个性、而且很僵硬。通过奥运会,他们发现,中国人很快乐,也喝可乐、吃麦当劳,是和他们一样的人。中国人和他们之间的距离比过去近了。”

    连日来,澳大利亚工程师凯文?劳带着孩子和妻子观看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和水球、曲棍球、柔道、沙滩排球及田径比赛。这名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个月的体育爱好者,对北京奥运会的组织工作赞不绝口: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快,举办奥运会显得比较从容。

    “我认为一个国家施行怎样的社会制度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制度要适合这个国家的发展,中国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凯文?劳这样说。

    更加开放

    “我不完全理解或是赞成他的回答,但我欣赏他从不拒绝的态度。”

    ―― 一位接连数日向奥运会新闻发言人提问的外国记者

    在一排坦克和装甲车前,扛着摄像机、手持照相机的记者形成了一个包围圈。一些外国记者还爬上坦克,想看清楚里面的构造……“八一”建军节当天,上百名中外记者,走进北京军区第38集团军装甲6师的军营采访。中国国防部首次在军营举行了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机会很难得。”路透社记者伊安?兰塞姆说。

    北京奥运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告诉中外记者:“今后将有更多机会采访中国军队,包括采访部队训练和演习。”

    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自信的中国更加开放、透明。

    为使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进一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全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2006年底中国就制订和公布了《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等多部法律法规。

    为帮助境外媒体采访报道好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为媒体使用卫星新闻转播设备、媒体物资通关等方面尽可能提供方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对境外媒体采访采用“零拒绝”标准。

    影响未来

    “我的儿子出生在中国,这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已在中国生活了4年的意大利记者帕里诺

    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哥伦布纪念馆里,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留有哥伦布自青少年起就作的大量眉批。500多年前,哥伦布扬帆远航,寻找梦中的东方,从而发现了新大陆。

    今天,北京奥运会仿佛是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都能够在这里展望。

    出席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以色列总统佩雷斯说:“若非亲眼所见,我无法相信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我深信,一个更加美好的中国将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将增加全人类的力量。”

    已在中国生活了4年的意大利记者帕里诺说:“我的儿子出生在中国,这是我能给他的最好的礼物。”

    “我也有不喜欢中国的地方,比如污染和交通问题。但从我住在中国的这4年看,中国真的在努力改变,而且我也看到了变化,往好的方向转变。”帕里诺说。

    奥运会期间,帕里诺带着她4岁的儿子骑车逛北京,给他解释关于奥运会的一切,比如什么是志愿者,他们怎么工作。她说:“儿子也常会叫我,‘妈妈你看这里’,‘看那里’,‘多美丽’。我通过孩子的眼睛看北京,没有政治、没有分歧,只有纯净、只有希望……”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展示和交流的舞台,也是反思、审视自己的机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勇教授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

    一个成熟的民族,绝不会为成就所陶醉,面向现实和未来,看到更多差距,才能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

责编:汪蛟龙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