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总有一种感动让你泪流满面--奥林匹克英雄观

 

CCTV.com  2008年08月15日 14:34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公元前490年,雅典战士斐迪庇第斯狂奔42?195公里,高喊出“欢呼吧,我们胜利了”后死去。这就是马拉松的由来。

    奥林匹克运动,从一开始就有着挥之不去的英雄情结,一种让人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情结。

    不管你来自何方,不管你胜负成败,关键是你的态度,是你对自我的超越,是对国家民族的奉献,这就是奥林匹克的英雄观。

    所以,当杜丽顶住压力,承受首金卫冕失利的痛苦,勇夺女子步枪三姿金牌的时候,我们欢呼,为这位女英雄欢呼,她赢得的不仅仅是金牌,更战胜了自己。

    布克佩蒂,这个奥运史上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多哥人,为自己的祖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奖牌,并成为奥运会皮划艇激流回旋比赛首位黑人奖牌得主。他击败的,是一段沉甸甸的历史,他当然是我们的英雄。

    当然,还有伟大的菲尔普斯。这位其貌不扬的美国小伙子,如同一条迅猛而霸道的鲨鱼,六个小项六次夺冠六破世界纪录,并向着八金的梦想冲刺。为他倾倒的不只是布什、盖茨和“梦八”的篮球明星,也不只是“水立方”,而是整个奥林匹克世界。

  奥运,英雄的舞台

    奥运会是个打造英雄的舞台,奥运金牌的魔力在于,它可以让任何种族、肤色、阶层、职业的人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只要他们是通过公平竞争赢得比赛,他们就是值得全世界尊敬的英雄。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施皮茨那样长久地拥有一项奥林匹克的纪录,更多的人胜利者是成了他们国家、民族的骄傲,甚至是标志。

    如果没有奥运会这个舞台,现在的菲尔普斯和当年的施皮茨可能都只是邻里乡亲们知道的很会游泳的人,最多也就是圈内公认的高手。是奥运会把他们打造成了世界级明星,很多青少年心中的偶像和英雄。

    1984年,26岁的许海峰在洛杉矶射落男子50米手枪慢射金牌,为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中国迎来金牌“零的突破”。在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初,这枚金牌不仅振奋了体育界,更成了民族复兴的强心剂,成了中国追赶世界、融入世界的号角。这枚金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在玻璃柜里,而许海峰的名字也被载入中国体育史、奥运史,每隔四年就要被温习一遍,并且传承给下一代。

    作为中国的奥运英雄,许海峰的名字也为世人所知,那是因为他的祖国从来就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东方古国的奥运初啼对于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在世界的一些角落,一个国家经由一名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胜利才让世界知道它的名字。

    整整20年前,安东尼?内斯蒂在首尔奥运会泳池中的惊人一胜,让全世界知道了他的祖国-苏里南。当这个黑人选手在男子100米蝶泳比赛中以百分之一秒的优势率先触壁的时候,在场的各国媒体都懵了-谁是内斯蒂?苏里南是哪里?

    这个当时人口只有40多万的加勒比岛国在这一刻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我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苏里南”,在内斯蒂看来,这比金牌更值得骄傲。当然,内斯蒂也就此成为国家英雄,苏里南全国为他的历史性胜利放假一天,国际机场也被命名为安东尼?内斯蒂机场。

  伟大的失败者

    内斯蒂无疑是幸运的,在全世界运动员中,能参加奥运会的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能在奥运会上站上最高领奖台的更如稀世珍宝。北京奥运会的参赛运动员有1万多名,但只有其中的二十五分之一才能挂上金牌,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为被人铭记的英雄。其实,很多年过去之后,人们并不一定记得那些凯旋的英雄,但一定会记得那些伟大的失败者。

    多兰多?佩特里的名字已经被整整铭记了一百年。1908年伦敦奥运会,由于王室要看比赛,马拉松的路线第一次超过40公里,确定为今天的42公里195米。身高还不到1米60的意大利人佩特里在超过最后一个对手时受到了英雄一般的欢呼。观众的巨大热情让他做出了疯狂的举动,拿出短跑的速度“冲刺”了几公里。当他终于跑进体育场的时候,已经步履蹒跚,甚至走错了方向。在众人的引导和鼓励下,他倒下了又站起来,迈出几步又倒下,终于在离终点不到10米的地方彻底瘫倒在地,不省人事。尽管最终有人架着他通过终点,但是按照奥运会的竞赛规则,他还是被算为未能完成比赛。

    约翰?阿赫瓦里的名字已经被铭记了40年,这个来自东非坦桑尼亚的马拉松运动员说出了奥运史上最感人肺腑的话语:“我的祖国从7000英里远的地方把我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的,而是让我完成比赛。”

    1968年,在高原墨西哥城,当不少感到头晕目眩的人开始退出马拉松赛的时候,30岁的阿赫瓦里还在坚持;腹部痉挛和极度缺氧的时候,他还在坚持;右腿重伤鲜血直流的时候,他还在坚持;教练劝他甚至强迫他放弃的时候,他还在坚持;暮色降临,赛道上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时候和一丝微弱的摄影机光线的时候,他还在坚持,直到体育场的大门重新为他打开。当他走过早已拆掉的终点大门的时候,在场为数不多的人制造出响彻体育场的掌声。那个缠着被鲜血染红的绷带在夜幕下一瘸一拐独自行走的身影被永远记录在奥林匹克的影像史里,成为其中最催人泪下,又最振奋人心的一幕。

    德里克?雷德蒙德,一名英国的黑人田径运动员,他甚至没有机会出现在决赛场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400米半决赛,刚刚跑过250米,他的腿伤复发,右腿肌肉撕裂,重重摔倒在跑道上。对手一个一个从他身边跑过,救护人员跑上来,想把他抬上担架。动过5次手术才终于站到奥运会赛场上,他绝不甘心就这样结束。他哭嚎着推开救护人员,爬起来一跳一跳地奔向终点,泪水和汗水流在一起,砸在跑道上。

    同样的感动也曾来自于中国的年轻人。那是一个感动都灵的夜晚,当张丹擦去眼泪重新站到冰场上的时候,热烈持久的掌声几乎要把冰场溶化。在那之前几分钟,她和搭档张昊在挑战从未有前人在奥运会上完成过的抛四周跳时出现失误,张丹的膝盖重重地磕在冰面上,瞬间难以站立。就当人们以为这对新星的第一次奥运将就此嘎然而止的时候,张丹又回来了。这个瘦弱的小姑娘忍着剧痛带着泪痕和搭档坚持完成了一连串跳跃、旋转、托举。2006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因为这对中国年轻人而在美丽之外平添了一份感动。那枚银牌,在冰面上闪耀出的光芒不亚于任何一枚金牌。

    在五环旗下,英雄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展现。

    “奥运会的真正意义在于参与而非获胜,正如人生的真谛,不是在于征服他人,而在于自我的努力和奋斗。”现代奥林匹克之父、法国人顾拜旦在转述一位大主教的话时这样说道。这就是“重在参与”的奥林匹克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是奥林匹克永恒的主题,但是在这里赢得喝彩的远不只是最快者、最高者、最强者。独揽七金是英雄,拖着流血的腿走到天黑更是英雄。勇夺金牌的“黑马”是英雄,承担重压而坚持前行的老将更是英雄。

    人类永远需要英雄,当我们的奥林匹克英雄们欢呼、流泪甚至流血的时候,人类精神王国的理想主义在闪光。

责编:尚艳蓉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