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追记辽中县信访局长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8日 09:53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专题:记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

  1986年4月,一个刚满21岁的年轻人,在他的入党申请书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段话:我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按党员干部的各项基本条件严格要求自己,不折不扣地履行党员八条义务,永远做人民的公仆。

  22年后,他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离世。花环围绕的墓碑上,刻着:“政绩卓著,多次受奖,屡立功勋,被市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被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他叫潘作良,生前是一位到任仅仅607天的县信访局局长。

  “恨活儿”的新局长

  2006年9月,辽宁省辽中县信访局的工作人员迎来了新任局长潘作良。大高个,四方脸,有点黑,说话办事风风火火。这是新局长给下属的第一印象。

  信访工作被称为“天下第一难”,而在这位局长到任前,辽中县的信访工作面临的情况又是一个“被动的局面”:前任局长病倒,局里人手少、在编人员只有七名,群体访、越级访比较多,是出了名的“信访大县”。有人编了顺口溜:“七个人、没有科(指没有科的建制),颤颤搭搭一台破车,说了不算天天说。”

  上任第一天,潘作良先给自己定下了两条规矩:一是每案必看,每卷必通;二是每天必须接待或约见上访群众。他让工作人员把所有疑难的信访案件整理成册,逐一过目。上任第九天向县领导汇报信访工作时,潘作良已对当时全县的49起重要案件了如指掌,分析得头头是道。

  信访局的工作人员后来发现,这样的工作节奏还仅仅是开始。两天能完成的工作,他非要一天就做出来,而且事不过夜。用东北话说,这个人太“恨活儿”。干起活儿来还“要样儿”,不做到完美不罢休。副局长劝他不必搞得这么辛苦,他摇摇头说:“我这个人心里头有事就睡不着觉。再说了,指不定明天哪个群众就来了,到时候不了解他的情况怎么跟人家说呢?”

  从此,辽中县信访局就多了这样一个工作中像“拼命三郎”的局长:每天早晨七点必到单位,自己要“跑着前进”,要求下属跟得上脚步。面部神经痉挛折磨他时,眼睛眯着了一条缝还在看文件。头疼时把脑袋拍得山响,却不回家休息。腰脱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访群众,就为了不让人家白跑一趟。在他去世之后,人们发现:到信访局工作不到两年,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深入基层“下访”500多人次,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就要接待6至7人次,每周就要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上访群众的亲人

  被潘作良接待过的上访群众都知道,这个局长没架子,不烦老百姓跟他“絮叨”,还把手机号公布给大家。于是,除了办公时间,他们啥时候心烦,哪怕是半夜,都能抄起电话就给潘局长打。但他们不知道,为了做好这份工作,潘局长每天的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他常吃方便面,平均每月要“消灭”两箱方便面。他最后两个月的手机通话记录分别是1201条和1441条,多是上访群众打来的。

  “瞅着潘局长办事那性格,脾气应该挺急的,可从来没冲我们发过火。”上访老知青王秀俊说。潘作良确实是个急脾气,信访局的人没能按规定时间完成工作,他会直来直去地问:“能不能行?不能行换人!”工作压力大了,也会回家跟妻子发脾气。

  但这种“急”,到了群众那里却变成了永远不变的好脾气和耐心,因为“老百姓活得不容易,没有难事他们是不会上门诉求的”。四方台镇太平庄村62岁的白桂荣,丈夫去世得早,唯一的儿子又因意外事故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一贫如洗,她成了上访户。看到老人的困境后,潘作良眼睛湿润了,他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老人先种上地。他还上下协调多方努力,为老人争取到救济款并办理了低保手续,还为她盖上了瓦房。

  满都户镇东刘家村村民齐静的女儿在一家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被切除了子宫。在处理过程中,有关单位推诿扯皮而久拖不决,齐静因此到处上访。潘作良接手后,多次召开协调会,找主管部门研究。经过努力,齐静的女儿最终得到了赔偿款。

  为了解决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要求医保、劳保相关待遇的问题,他请劳动局、工贸局、工商局等八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亲自到沈阳市的苏家屯、东陵、于洪等区实地调查,往返7次去外地接上访知青,在办公室接待、接老知青电话更是没法计算。

  16个月的奔走,换来了老知青们每月650元的生活补贴。那一天,只是一个县信访局长的潘作良,竟在沈阳市劳动局的办公室里,要求局长“给一个字据”,就因为这样老知青们才能放下心来。“字据”后拿到,他片刻也没有停留就赶赴外地,亲自去接正在上访的知青们。见到老大哥、老大姐,知道他们眼花看不清,他一字一句地念给知青们。还没有听完,许多人早已放声大哭,因为得到了政府的关怀,更因为潘局长头上的纱布护罩。“潘局长,你不要命了?”这一天,潘作良做完面部神经痉挛开颅手术刚刚20天。

  信访局最“浪漫”的事

  怎么看,潘作良都是一个节俭得有点“抠门儿”的人。下属打印出来的文件有错字,他会生气地说:“不能在电脑上校对好了再打吗?多费复印纸啊!”

  在北京出差,他带着同事住48块钱一天的澡堂子,还说“能住能洗澡,还管饭,挺好。”在北京做手术期间,同事想去看他,他拒绝了。原因除了“影响工作”之外,主要是“还得花路费”。

  他不喜欢费钱又费时的饭局,但亲友聚会是人之常情。他也曾约信访局一位调到其他部门的副局长吃饭,结果当天请客的对象除了副局长,还有老同学、要出差的同事。副局长开玩笑说:“你这真是一举三得啊,在你身上‘拔’根毛可不容易!”

  他没有啥像样的衣服,当局长要常穿正装,他把一件西装穿的领子都破了。每天接打无数电话的手机,是6年前的机型,机身的漆都磨掉了,像个废旧的塑料壳。

  除了自己节俭,他对家人的要求也是一样。他的家,是二十年前的老房子,从入住就没有装修过。春节家庭聚会,多做了几个菜,他也会说:“整这些菜干啥?吃点酸菜炖粉条不是就挺好吗?”大姐张罗了几年要给他过生日,他却始终说没必要。

  女儿长大了,却发现其他同龄人小时候拍过的“艺术照”,自己一张都没有。终于等到父母结婚20周年的时候,跟着“蹭”了几张艺术照。这还是爸爸同学开的影楼要停业了,利用最后的材料免费拍的。没想到,一家三口的合影,竟然成了爸爸留给家人最后的“念想儿”。

  常去找潘局长的群众,在他离开之后才知道,常给自己买面包、矿泉水,甚至连火车票钱都替自己掏的好局长,竟然一辈子啥好的也没穿过、吃过、享受过。

  他不觉得苦,而且乐在其中。

  他也做过两次让周围人意外的“浪漫”事。一次是两年前妻子贾丽娟过生日那天,突然收到一束鲜花,却没留名字也没有只言片语的祝词。打电话问他,他在电话那一边笑了笑算是回答。妻子被感动了:“这么多年头一次享受到这种待遇啊!”他高兴之余,仍实话实说:“闺女发来短信提醒的,要不都忘了。”

  另一件事发生在从事信访工作20多年的韩大姐的退休欢送会上。门突然开了,服务员送上一个花篮。大家正在面面相觑时,他“扑哧”一声乐了,惊喜的效果达到了。同事们则感叹:信访局历史上就没出过这么“浪漫”的事!

  尽忠报国是写照

  潘作良的家里,珍藏着一张他生前的照片。照片上,他背着双手,目视远方,身后是四个繁体浓墨大字:尽忠报国。这张家人已想不起是什么时候、在哪拍摄的照片,无意间竟成了他人生的写照。

  原辽中县老观坨乡党委书记韩士库特别喜欢跟这个小自己十几岁的年轻人交流。当时,潘作良任政法副书记。他俩经常唠的话题是:咱干部算是干啥的?就是为百姓办事的。百姓是咱的父母,如果不尽职就是不孝。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俺们能有今天,即使不图大的建树,也得尽职尽责。为了这份职责,在生命的最后24个小时,他仍然做了许多事:5月8日18时至19时,在县长办汇报信访情况;19时至23时30分,在县委参加信访稳定会,发言一小时;24时到家。

  5月9日早5时30分至7时,在新建信访大厅检查维修情况;8时至9时,部署当天工作;9时至12时20分,参加县长办公会;13时至16时,接待上访群众;16时至17时在信访大厅检查;17时至18时,与同志们研究信访积案,直至累倒在挚爱的信访工作岗位上。

  县里的医院判断是大面积脑出血,已经没救了。同事和亲友不放弃,又送他到沈阳的医院。到了最终送别的那一天,许多人仍不相信他已经走了。79岁的父亲老泪纵横:“孩子,今天是我的生日,却成了你的祭日,你真要爸爸的命啊!”

  当地风俗,逝者遗体不能见到阳光。在灵堂守了整整三天的几十名老知青,用身体组成围墙,为他遮挡阳光。王秀俊哭着说:“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再也不会深更半夜给你打电话了,你是为我们累死的啊!”

  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却给县委书记张东阳留下了一条短信:“百日会战”我县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仍然排在全市第一。信访大厅建设已初具规模,请你不要挂念,我们会继续努力的。――潘作良

责编:赵旋璇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