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公仆心 公仆情 公仆魂――记优秀信访干部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8日 09:51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光明网  
专题:记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

  “民之难即党之忧,老百姓在困难的时候帮他们一把,他们就会永远记住我们这个党好!记住我们这个社会好!”这是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常说的一句话。2008年5月9日18时,潘作良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5月10日10时30分病逝,年仅43岁。

  潘作良的事迹经媒体披露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7月12日上午,由中宣部组织的潘作良先进事迹中央新闻采访团抵达沈阳的辽中县城进行深入采访。望着高速列车窗外掠过的风景,每个记者的心里却是无比沉重,他们知道,这是一次不同寻常的采访。下午,在观看潘作良先进事迹专题片后,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大家对这位深受老百姓爱戴和怀念的优秀信访干部有了更直观和立体的认识。

  通过实地采访和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潘作良的形象,在我的头脑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感人。他作为领导干部的勤政,他对工作的激情,他的爱民情怀,他用生命对人生价值的诠释,都在我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

  特别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辽中县的广大干部群众对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怀念。不管是与他多年共事还是仅仅有一两次交往的干部,不论是他用心关照还是仅仅是看望过一次的群众,提到他,都会满含深情,都会为他流泪。得到他帮助的会哭,受过他批评的会哭,就连为他送葬那天下雨,老百姓也怀着朴素的感情,把它附会到潘作良身上,说是:“潘书记走了,连老天爷都哭了,他确实是个好人,确实是个好官啊!”

  勇挑重担,为党分忧的好局长

  大家都知道,信访工作是一个“闹心”工作,所见到的都是不顺心事。信访人自我戏言:做一段信访工作等于判了“有期徒刑”,长期在这工作等于判了“无期徒刑”。但潘作良不把信访工作当做麻烦事,他认为这是党和政府直接联系群众的“窗口”,更是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舞台。

  潘作良在辽中县土生土长,有着22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做过乡镇干部,工作也成绩突出。按说,这样既有资历又有能力的年轻干部,在仕途上的选择是多项的。可是面对组织的需要,他不为名、不图利、不贪权,耐心说服了亲友,毅然走上了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基层信访局局长的岗位。

  2006年9月,潘作良到信访局工作的第一天就给自己立了两条规矩:一是每案必看,每卷必通;二是每天必须接待或约见上访群众。在上任第九天,向县领导汇报信访工作时,已对当时全县的49起重要案件了如指掌,分析得头头是道。

  在信访局工作的607天里,潘作良始终坚持在工作第一线,他亲自接待上访群众,亲自审阅上访卷宗,亲自处理信访难题。上任不久,他就提出要转变工作作风,变上访为“下访”,走出办公室,走到上访群众中间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他到信访局工作不到两年,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深入基层“下访”500多人次,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就要接待6―7人次,每周就要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潘作良常说,解决信访案件不能简单化,要有效地利用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涉及法律的上访案件,一度是困扰辽中县的老大难问题。作为信访局长,他不是简单地把案件转交给法院,而是经常捧着信访卷宗认真研究,向法院同志咨询有关法律问题,并结合案件研究法律,对处理涉法信访问题提出建议,县法院的同志们亲切称他为“编外法官”。20多年的农村工作,使他熟悉政策,群众观念强,尤其在化解矛盾方面,他的积累无人能比。他注重学习,报考法律专业的研究生,在他办公室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思想理论、政策法规、心理学研究等等。他称这些是练内功。衡量每一件案件,合法、合理、合情,他都能掰开。政策法律、国情乡情、人之常情,一个一个对号。

  潘作良敢于面对复杂矛盾,勇于化解矛盾,善于处理信访难题。2008年4月7日,刘二堡镇100多名貂貉养殖户因对养殖小区补偿款数额有异议,傍晚堵在镇政府门口上访。此时的潘作良刚刚从北京回来。他直奔现场。潘作良立刻被愤怒的人群团团围住,哭的、骂的、推搡的都有。“我非常理解大家的心情,都是小门小户,投资这么大,还不挣钱,放到我家,我也不平衡!”他的一番话使紧张的气氛顿时缓和了,接下来,是耐心地倾听和沟通。听完大家的要求,潘作良话锋一转,你们采取这种方式也不对!上访得依法、逐级、有序,对于补偿,上级有关部门是有明确规定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看到眼前信访局长态度这样诚恳,到晚上11点,上访户陆续都回去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大规模的集体上访事件提前化解了。像这样的群体访事件,他总能一次次化解,令同志们敬佩不已。

  有人说,他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事都记在本上,解决一个,勾掉一个。在他生命倒数的607天里,不知勾掉了多少个。然而他勾掉的,却成为老百姓心中永久的珍藏。他是天生的信访局长。但大家更认可的是,他的能力来自于实践。

  平级调动,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门,两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决定而敬佩。

1/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