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村民傅玉兰始终忘不了一个月前那一天的场景:"那是下午4点多钟,潘局长在办公室里接访我,谈着谈着,他突然一手捂住脑袋,痛苦地说,玉兰啊,我头疼,你让我静会儿。"傅玉兰说,真没想到,过了不到两个小时,潘局长就倒下了。
57岁的刘玉兰在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去世后,每天一大早都会乘车从
25公里外的长滩镇赶到辽中县信访局,到潘作良事迹展板前驻足,怀念这位把百姓的事看作比天还大、为信访工作献出宝贵生命的亲人。
"我总觉得潘局长还没走,他就在我们身边,总想过来和他说说心里话。"刘玉兰说。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也不会深更半夜给你打电话了"
"每当心里不顺时,我就会给潘局长打电话,半夜心烦睡不着觉起来给他打,有时一唠就是一两个小时,潘局长从没厌烦过,让我感受了人间的温暖。"傅玉兰说,她打了10年官司,气不顺,总想找个人倾诉。
2008年5月9日18时许,潘作良送走最后一位上访群众傅玉兰后,又与有关同志研究案卷,突然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由于脑部大面积出血,抢救无效,潘作良于次日上午10时30分逝世,年仅43岁。
女儿潘鹤流着眼泪查看爸爸的手机通话记录,她大为吃惊。3月份的通话记录1201条、4月份1441条。这些电话大多是上访群众打来的。
"几乎所有的上访者都有爸爸的手机号码,四方台镇10个村的村民将爸爸电话写在挂历上、记在本子上,有的随口就能说出号码。即使有人后半夜给他打电话,他也认真接听、耐心解释,不断进行劝慰和安抚。"潘鹤说。
在潘作良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上访群众王秀俊哭着说:"如果时光能倒流,我再也不会深更半夜给你打电话了,你是为我们累死的啊!"
当过乡长、镇党委书记的潘作良是2006年9月走上信访工作岗位的。当时一些亲友劝他说,整天听哭声、埋怨声,做的是烦事、难心事,费力不讨好不说,更得不到实惠。
可是面对新时期大量群众诉求,潘作良心急如焚。"百姓的事比天大,我必须对得起党组织的这份信任。"他耐心说服了亲友,毅然走上了号称"机关第一难"的基层信访部门主要领导岗位。
潘作良从不把找他的上访者拒之门外。他常说:"老百姓活得不容易,没有难事他们是不会上门诉求的。"因此,他的办公室往往成了热闹的"小集市"。
满都户镇刘家村齐静就是潘作良办公室的常客。她女儿在一家小医院做剖腹产手术,发生了医疗纠纷。潘作良接过这一信访案后,亲手起草案宗,协调相关部门,最终让齐静的女儿得到了合理补偿,并为她申请低保待遇。"心中为百姓着想的信访干部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朴实的齐静说道。
"信访工作就要一件一件去做"
四方台镇太平庄村62岁的老人白桂荣听到潘作良去世的消息,彻夜未眠。5月13日天刚蒙蒙亮,她就走出家门,从村到镇步行30里、花了3个小时,又从镇上打车到茨榆坨,从茨榆坨坐大巴到辽中县城,再打车到殡仪馆。一辈子没坐过出租车的老人连打两次车为见潘作良最后一面。
她不顾阻拦,拉住潘作良冰凉的手失声痛哭。她哭她的"好儿子"走了,她哭逢年过节再也听不到"老太太,吃月饼,吃肉了吗"的亲切问候了。
如今享受低保的老人回忆起自己上访的经历,一个劲地念叨潘局长的好。原来,她丈夫被打致残后去世,唯一的儿子又因意外事故摘除了脾脏,家中一贫如洗。几年前,老人为生计成了上访户。
看到老人的困境后,潘作良哭了,他从自己腰包掏出200元钱让老人先种上地,然后到县、市两级民政部门为她奔波,争取救济款,办低保手续,很快让老人住上了瓦房,生活有了着落。
300多名"1968年老知青"要求办理退休手续,解决养老问题,多年来通过各种途径上访。潘作良接手这一疑难信访案后,多次跑相关部门去沟通协商,与老知青们建立了浓厚的感情。
"天冷时,他请知青进宾馆暖和;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知青手里。他替我们解决问题,还要管我们生活,上哪找这样的局长啊?"说到这,老知青刘玉兰满眼泪水。
沈阳市信访局党组成员刘军说:"当潘作良向我们汇报此事时,脸上带着一种为百姓分忧的快乐。他说:‘信访工作就要一件一件去做,决不能当传达室,来回踢皮球‘。"
潘作良去世后,50多名年近六旬的老知青在殡仪馆陪了他3天,只有亲人才能这样为他守灵。当潘作良的遗体准备火化时,他们用身体筑成"遮光墙",生怕强光射到潘作良的遗容上。
在这些老知青看来,潘作良不是一位局长,而是他们的亲弟弟。
现在,近350名老知青每人每月领到了650元的补贴,这笔养老钱来之不易啊!
潘作良就是这样凭着对人民群众浓厚的感情,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力求做到"件件有结果、事事有回音"。
在他走上县信访工作主要领导岗位后的一年零八个月时间里,共接待受理上访群众3848人次,办理疑难信访案件107件,使104件重点案件的信访人止诉息访。
早上的一句"我走了",竟成了20年夫妻的最后诀别
5月9日早晨5时,睡梦中的妻子贾丽娟听到一句轻轻的声音--"我走了",没想到这竟是一起生活20年的丈夫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那一段时期,潘作良每天都是早上5时离家上班、晚上十一二时回家,夫妻俩几乎见不上面。
悲痛欲绝的贾丽娟十分后悔:5月3日有外出学习的机会,辽宁只有一个名额给了潘作良,可他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脚扭了",全身心投入信访稳定的攻坚战之中。如果劝他去了,也许就不会……
是啊,潘作良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辽中县委提供了他生命最后24小时的工作记录:
5月8日18时至19时,在县长办汇报信访情况;19时至23时30分,在县委参加信访稳定会,发言一小时;24时到家。
5月9日早5时30分至7时,在新建信访大厅检查维修情况;8时至9时,部署当天工作;9时至12时20分,参加县长办公会;13时至16时,接待上访群众;16时至17时在信访大厅检查;17时至18时,与同志们研究信访积案,直至累倒在他所挚爱的信访工作岗位上。
贾丽娟回忆说,潘作良很少休过完整的节假日,农历除夕没有一次和家人吃过团圆饭,总是值班;在办公室加班经常泡一碗方便面了事,平均一个月要消耗两整箱方便面,群众称他为"方便面局长"。
潘作良一家住在一座有20年房龄的老楼房里,69平方米的居室从入住就没有装修过,老式地板砖都开裂了。不足两平方米的厕所是老式蹲便,所有房间的灯均为管式日光灯。客厅沙发是木扶手加皮革垫构成的,旁边立着一台现在很少见的双环牌风扇。家中值钱的物品就数一台电视机和容量为150升万宝牌冰箱了。"当了十几年乡镇干部,家里竟这样寒酸。"许多人感叹道。
女儿潘鹤对记者说,爸爸用的手机还是6年前的飞利浦老式机型,机身的漆都磨掉了,像个废弃的塑料壳子。可他却说,手机能接打电话不耽误工作就行!
但他对上访群众却慷慨解囊,时常资助那些家境困难的上访者生活费、路费,义务帮扶多个特困家庭和贫困学生。据粗略统计,仅给上访群众购买简单生活用品,他就花去5000多元。
5月13日,辽中县上万群众冒雨哭送潘作良。人们从城镇、从乡村、从四面八方赶往殡仪馆,为党的好信访干部、人民的好儿子送行。
"孩子,今天是我的生日,却成了你的祭日,你真要爸爸的命啊!"潘作良的父亲老泪纵横。
灵车在长达5公里的政府路缓缓而行,上万群众自发地站在了马路两侧,沿街送行,前后送行的车队将近2公里。人们举着"好公仆好干部好人一路走好""信访人永远怀念我们的好局长"等横幅;路过的汽车也停了下来,依依不舍地送人民的好儿子远行。
潘作良带着对人民群众的眷恋走了,而"作良精神"永远留了下来。(记者 姜敏)
责编:赵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