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激情燃烧的爱――追记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

 

CCTV.com  2008年07月17日 09:48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东北新闻网  
专题:记原辽中县信访局局长潘作良

  编者按潘作良,中共党员,辽中县信访局局长。2008年5月9日18时,因带病连续工作,突发大面积脑出血,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经抢救无效,于5月10日10时30分病逝,年仅43岁。

  潘作良同志从事基层工作20多年来,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心实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努力化解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为党分忧、为民解难;他爱岗敬业,奋力拼搏、苦干实干,以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他清正廉洁,淡泊名利,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潘作良同志是我省信访战线的杰出代表,也是全省各级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潘作良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精神和“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必将成为我们建设和谐辽宁和实现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征途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切缅怀潘作良同志,我们就要以他为榜样,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各项工作。

  今天是潘作良同志离去的第45天,为让各级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刻全面地了解潘作良同志的先进事迹,本报特刊发长篇通讯《激情燃烧的爱》,敬请关注。

  潘作良在生命倒数的第607天,接受了一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每天不可避免地需要面对一张张怒气冲冲的脸,听到的是一拨接一拨的骂声、哭声和埋怨声,碰到的是一个个扯不清理还乱的令人头疼的问题,做不完的是烦事、难事。

  然而,正是在信访这个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岗位上,潘作良从一个普通的信访干部,变成了辽中千千万万个父老乡亲心中的一座丰碑。

  有一种爱不能以时间论短长,这种爱是激情燃烧的爱。

  对岗位的忠诚,对事业的责任,对信念的恪守和对人民的奉献。所有的言行都浓缩为爱的实质:爱党、爱人民、爱事业。

  607天,只是人生的几十分之一,但他却倾尽一生的爱去弹奏和谐的乐章,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至。

  这607天,是他43年人生的浓缩,也是他成长历程的完美链接。

  潘作良1984年参加工作,从当乡司法助理、副书记、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县人大专职常委,到最后定格在县信访局长这个岗位,24个春秋,他总是在百姓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为他们化忧、解难。

  他付出了一生,不求人们记住他一个字,只愿人们懂得一个理:共产党好!

  爱是责任

  “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2006年9月,潘作良来到辽中县信访局任局长。这是他面对自己仕途多项选择而选择的唯一答案。

  平级调动,又是跳到又苦又累的部门,两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为他的痛快决定而敬佩。

  潘作良一上任,就喊出“我是信访局长”,但不是在会议的主席台上,更不是在酒桌上,而是在30多名知青代表围坐在县政府上访的现场。

  “有话跟我说,我会尽我所能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有话跟潘作良说没错。

  接手这件6年前就开始的疑难案,他到沈阳市的苏家屯、东陵、于洪等区实地调查,搞清楚办理知青劳保、医保的每一个环节。

  他向有关部门反映其他城市解决知青问题的相关做法。

  他请劳动局、工贸局、工商局、社会保障局等八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到县信访局开协商会。

  这件案子,光去外地接上访知青,他就往返了7次。天冷,他把知青请进宾馆;渴了饿了,他把水和面包逐个送到知青的手里。他对他们说的话,能装满两火车皮。

  16个月的奔走、协调,换来了辽中县300多名老知青每月的650元生活补贴。这一天,是2008年1月13日。“有什么问题就上我信访局来。”这是潘作良与上访者分手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一句“上我这来”,潘作良付出的是607天的早到晚归。

  信访局更是天天早早开门,提前上班,只为赶早上访群众在这里就可以施放怨气、解决问题,而不去堵别家单位的大门。

  一次次亲自到外地与上访者沟通,又一次次将他们亲自接回。看着有严重腰脱的潘作良坐着长途客车一路颠簸,连上访者都有些于心不忍,“局长,这活儿您干吗要亲自来呢?”

  “我的责任大啊!”潘作良语重心长:“只要在这个岗位,就要对这个岗位负责,对你们负责。”

  一头挑着社会稳定,一头挑着群众利益。责任驱使潘作良对工作追求完美。

  他给自己规定:凡遇群众上访的急事,自己能办的立即去办,自己办不了的,也要尽全力把有关方面的人员请到现场去处理解决,“一竿子插到底”,决不“公文来公文去”。

  他说:“民之难即党之忧,干工作不能怕困难、怕矛盾。共产党的干部就是要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从个人的历史积案到牵涉面广的群访事件,凡有疑难案件他总是亲自接手。只要困难群众的难事急事没解决,他就吃不好睡不安,想方设法也要给群众一个交待。

  于是,除了出差在外,每天上午潘作良必在接待室亲自接待上访群众。而在下午、晚上的时间,则要接二连三地召开调度会研究解决方案,遇到难题时甚至开会到深夜。

  607天,潘作良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3848人次,其中解决重大疑难信访案件107件,息访104件。平均每天接待6至7人次,每周解决一个疑难案件!

  对信访部门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没有喘息之机的数字。

  为了这份责任,同事们说,潘作良是在跑着工作。潘作良则要求同事,你们能跟上我的脚步就行。

  为了这份责任,他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睡眠,自己的假日,自己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自己的健康,乃至―――自己的生命!

  头疼,使劲拍拍脑袋,吃点药就又忙去了。

  腰脱病犯了,躺在床上也要接待上访群众,就为了不让他们白跑一趟。

  严重的面部痉挛,直到影响得已经看不了材料了,才到医院作了手术。

  就是这样一个需要休息半年的开颅手术,他只在医院躺了7天,就回到单位在北京的信访工作组―――一间小旅馆里指导工作。

  很多人曾经不理解潘作良为什么那么卖命地工作,如今明白的人愈发多了:潘作良是站在更高的高度俯瞰着一个个经他手的案件。

  在他眼中,信访工作不仅是沟通党和政府与百姓的桥梁,还能对社会前进的车轮起到润滑作用。

  每天接触到的大多是社会中负面的东西,有人不禁怀疑,它们会不会动摇潘作良的人生信念?

  潘作良回答:“正是这些负面的东西让我更坚定了为党工作的信念。一个理想的社会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然,要我们这些党员做什么?”

  老百姓相信政府才找政府,真正的悲哀不在于老百姓有冤屈,而是有冤无处诉,有屈无处伸。为群众挑担子、分忧愁、暖心窝,这才是共产党干部的本分。

  晚上工作到十一、二点,早五点就离家上班,尽管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潘作良却总是精神抖擞。人们看起来,他就像一台动力澎湃的高速发动机。

  潘作良是富有激情的。他内心的激情就像一泓涌吐不尽的爱的甘泉,拥抱着人民,拥抱着党,拥抱着事业。

  甘泉之上,他更有一颗精神的太阳―――信念,他坚信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共产党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

  爱的激情里如果没有执政为民的责任,怎能释放这坚忍不拔的力量。

1/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