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2008年7月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水利部副部长矫勇介绍堰塞湖处置与震区防汛抗洪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上消息,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水利工程损毁十分严重,在许多江河上形成了大量堰塞湖,防范次生灾害的任务极为艰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水利部举全行业之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工作。目前,震区主要江河上堰塞湖排险工程基本完工、无人员伤亡,震损水库水电站无一座垮坝,出险堤防无一处决口,灾区临时应急饮水基本解决。
自7月1日起,全国地震灾区全面进入主汛期。国家防总、水利部坚持一手抓水利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震区防汛抗洪工作,切实落实各项度汛措施,确保震区防汛抗洪不出大的问题,确保完成全年防汛抗洪的总体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洪水造成的灾害损失。水利部已于5月25日,即唐家山堰塞湖应急抢险施工的第一天,应邀介绍了水利抗震救灾工作情况,本次新闻发布会重点介绍堰塞湖处置进展和震区防汛抗洪工作情况。
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排除
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山体滑坡堵塞河道,在一些重要江河支流,共形成一定规模的堰塞湖35处,其中四川34处、甘肃1处;在深山区支流上也产生了一批规模不大的堰塞湖。四川省34处堰塞湖中,极高危险级1处(唐家山),高危险级5处,中危险级13处,低危险级15处,受威胁总人口超过200万。目前,震区堰塞湖排险避险进展顺利,成效明显,实现了零伤亡。甘肃省的1处堰塞湖已经排除险情;四川省的34处堰塞湖中,17处已排除险情,14处经过施工基本排除险情,2处经过施工将险情等级降为低危险情,1处低危险情堰塞湖不需要采取工程措施。
水利部在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原则,始终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作为首要目标,立足主动处理、及早处理、排险与避险相结合,制定了开挖泄流渠的应急排险处置方案。同时,指导协助地方政府制定了人员转移避险方案,实行黄、橙、红三级预警机制,绵阳和遂宁两市及时将受三分之一溃坝风险威胁的27.76万人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经过7天6夜艰苦奋战,武警水电部队于6月1日0时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开挖出一条长475米、上游段深12米、下游段深13米的泄流渠。从6日晚开始,武警水电官兵、成都军区工兵又与水利专家一道对泄流明渠实施消阻扩容,对局部阻水段进行爆破,清理明渠入水口阻水漂浮物,加大泄流冲刷,加快排险速度。在唐家山工程排险过程中,人民解放军空军高强度飞行741架次,建立了空中专用通道,提供了有力保障。米26飞机连续作业92架次,运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集装箱和油料92台套,为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排险奠定了基础。
唐家山堰塞湖从6月7日晨开始过流,10日1时30分,出现最高水位743.10米,7时开始大流量过水,11时30分出现了6500立方米每秒的最大下泄流量,11日14时,堰塞湖水位降至714.13米,水位下降28.97米;相应蓄水量从最高水位时的2.466亿立方米降至0.861亿立方米,蓄水量减少1.5亿立方米。泄流过程中,下游群众无一人伤亡,重要基础设施完好,没有造成损失。经过水流的冲刷,泄流渠已成为长800米、上宽145~235米、底宽80~100米的新峡谷型河道。经专家评估,剩余堰体总体稳定,新形成的河道已具有通过200年一遇洪水的能力。唐家山堰塞湖险情消除,下游转移人员已于6月11日下午全部返回家园。
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取得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世界上处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迹”。一是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先后3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抗震救灾工作,对防范次生灾害作出全面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唐家山堰塞湖处置工作。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在关键时刻,三上唐家山。二是得益于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正确决策和有力指挥。总指挥部先后召开18次会议,及时对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灾害作出安排部署,总指挥部领导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三是得益于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的舍生忘死和英勇奋战。武警水电部队顽强拼搏,日夜奋战,提前超额完成原定任务。四是得益于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精心设计和科学指导。水利部主要领导始终坚守一线,和专家一道精心研判分析,科学制定方案,现场指导施工,及时解决难题。五是得益于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保障。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指挥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地方党委、政府在群众转移避险中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六是得益于各有关部门的通力支持和密切配合。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及时安排抢险救灾资金,气象、地震、地质等部门积极支持配合,中科院安装了远程宽带视频监视系统并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
其他堰塞湖排险避险进展顺利
我部在打好唐家山堰塞湖攻坚战的同时,在全面查勘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会同四川省水利抗震救灾指挥部,按照安全、科学、快速的要求,统筹安排,有计划地稳步推进其他堰塞湖的排险和避险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排险避险责任制。每处堰塞湖都成立了应急排险避险指挥部,落实了“1+3”责任人,即行政责任人、工程排险责任人、转移避险责任人和监测预警责任人,并在《四川日报》等媒体上予以公示。同时,建立了设计、施工、水文监测、气象预报、群众转移、后勤保障协调机制。
二是切实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我部派出10个水文监测专家组,配合地方和部队建立堰塞湖监测点,实行24小时值守,配备卫星电话等可靠的通讯工具,建立预警机制。同时要求气象部门切实加强气象预报和预警工作。
三是科学制定和落实群众转移预案。各堰塞湖所在市、县人民政府,根据堰塞湖设计责任单位及水利专家组提出的堰塞湖溃坝风险评估与洪水演进成果,确定洪水淹没范围,制订应急转移预案,认真组织实施。
四是加快推进工程排险实施步伐。堰塞湖工程排险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我部主动协调武警水电部队和成都军区,在空中运输保障、抢险施工力量等方面全力支援四川堰塞湖排险,并承担了急难险重的排险施工任务,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截至目前,震区堰塞湖排险工程基本完工,四川、甘肃两省35处堰塞湖有32处已经排除险情或基本排除险情。
责编:李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