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许多记者坦言:“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此刻,我们就是战士!”
战士意味着什么?忠诚,勇敢,奉献和牺牲。如果你亲临抢险救灾第一线,你能看到人民记者在废墟中冒险奋战的身影,你能看到人民记者在山谷里冲破塌方封锁线的雄姿。那一双双充满血丝的眼睛,那一张张疲惫不堪的面容,那些沾满泥土的装束,那些简易而沉重的行囊,也是一线记者不畏艰辛,履职忠诚的见证。
5月14日,受人民日报编委会派遣,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龚达发赴四川任前线报道总指挥。32年前,龚达发曾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报道,经验丰富,思路开阔。他抵达后,一直在为调遣联络和报道策划而忙碌着,每天凌晨两点之后才能休息。血压高了,他悄悄吞几粒药;肚子饿了,就嚼几块饼干。
冲向灾区最前线的各位记者,或许并不清楚,这一仗是何等艰难、将要持续多久!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这些,灾难当前,所有人只有一个念头:到重灾区去,到读者最关心的地方去,到一切需要报道的地方去,这是记者的天职。
5月12日,四川电视台记者范红梅跟随救灾部队前往震中汶川采访。当到达距离汶川县城20公里左右的地方时,道路完全中断,他们便与抢险队一起徒步翻山越岭,11个小时之后,终于在15日进入了与世隔绝好几天的震中汶川,成为最先到达汶川的电视新闻记者。华西都市报记者罗曙驰跟随从成都出发的民间物资救援车队,沿雅安、丹巴、马尔康、两江口、黑水一线,两天两夜绕道近千公里,第一时间从陆路进入茂县。
记者采访工作条件之艰难超乎想象。各路记者克服重重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千方百计靠近现场:道路毁了,就徒步行进;房屋塌了,就席地而睡;通讯断了,就记下战地日记……
5月14日,由于通过水、陆、空挺进地震中心的汶川县映秀镇的新华社记者受阻,四川分社社长刘欣欣立即决定,由记者侯大伟、谢佼,技术人员李彤组成“进军震源地冲锋敢死队”,他们在泥石流中徒步爬行4个小时,成为第一个登陆震源地映秀镇的媒体记者,并于14日11时39分发出第一条文字稿。
5月14日深夜,新华社记者丛峰、江毅在没有手电、头盔的情况下,借着月光徒步进入平武县境内,并于22时55分发出关于平武重灾区的首篇报道。
5月14日,人民日报记者江山随同成都军区某部,取道都江堰进入震中映秀镇。他们徒步行军10多公里,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抵达映秀镇。当晚,江山写下第一篇消息,借用部队的海事卫星电话,发回到报社。此后20天,江山跟随成都军区、济南军区、第二炮兵、海军、空军等部队,前往彭州龙门山镇、什邡、德阳、郫县、绵竹、汉旺镇、东北镇、邛崃、绵阳、江油以及北川等地采访报道。
经济日报59岁的高级记者李江天是在一线采访年纪最大的记者之一,但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他自己驾车,深入到北川、都江堰、绵阳、什邡等重灾区采访报道,累计行程2000多公里,先后采写了大量报道。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56岁的记者周平,先后到北川、江油、安县、平武、绵竹等地采访,时间长达22天,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5月14日至17日,人民日报记者赵亚辉在重灾区一直拼命工作着,忍饥挨饿,历尽艰险,4天没有吃过一顿热饭,每天休息不到两个小时。因劳累过度,赵亚辉病倒了。但是,就在医院输液期间,他还带着相机和采访本,边接受治疗边采访医护人员。19日,尚未痊愈的他,带着药品又赶赴北川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