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首页|搜视|直播|点播|新闻|体育|娱乐|经济|房产|家居|论坛| 访谈|博客|星播客|网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首页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正文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紧急避险:11万群众生死大转移

 

CCTV.com  2008年06月18日 14:49  进入复兴论坛  来源:新华网  
专题:四川汶川大地震

  (新华视点)紧急避险:11万群众生死大转移

资料图片:汶川龙溪乡俄布村群众在转移途中。新华社发(徐宏新摄)

  新华网四川汶川6月18日电(“新华视点”记者)又一场对生命形成威胁的重大灾害正悄悄逼近

  ――地震后的次生灾害,其危险和危害,甚至可能超过大地震、堰塞湖。

  晴天,飞石尘土遮天蔽日;雨夜,泥石流呼啸而下;崩裂的山体,随时可能让脚下的城镇和乡村遭受灭顶之灾。

  汶川、茂县、理县……20多万群众生命安全受到灾害威胁,其中11万人必须紧急避险……

  “不让每一个生命消失在次生灾害中”。面对新的灾难威胁,疲惫至极、坚强至极的灾区人民,毅然展开了11万人的生死大转移。

  次生地质灾害:危害不亚于一场大地震

  6月13日,一份关于震后阿坝州次生灾害概况的紧急专家报告让刚刚从紧张的救援工作中缓过一口气的阿坝州干部们又绷紧了神经――

  “次生地质灾害一旦诱发成灾,则汶川将县城无存,对外生命线尽失。即使少量群众得以幸存,汶川县将重回交通孤岛状态,无法疏散。”这是建设部抗震救灾规划专家组驻阿坝州组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尹稚的警告。

  “汶川漩口镇至汶川县城有多处灾民临时安置点处于泥石流和滑坡的多发地带,一旦有强降雨将发生大面积泥石流灾害。”这是中科院灾情检测工作组在对航空遥感数据解译中发现的紧急情况。

  “受‘5?12’地震的影响,汶川县域内斜坡土堆积物进一步松散化,部分裸露于地表的基岩强风化带在地震后发生了不同规模的崩塌,加剧了斜坡变形。”这是四川省广汉地质工程勘察院对地震后汶川地质环境评价、分析得出的结论。

  3.8平方公里的汶川县城中,五分之四的区域属于“高危地带”,许多表面看来并无损坏的房屋其实已是“内伤”深重,危机四伏。而阿坝全州震后发生地质灾害2200多起,目前仍有隐患2万多处;处于应急状态的“生命交通线”,随时可能被滑坡和塌方阻断……

  “村子后面的大山到处裂开缝隙,山体已经松动,周围不时传来岩石垮塌滚落下来的可怕声音。”15日清晨,汶川县龙溪乡马登村村民杨俊珍在睡梦中突然被村民们的尖叫声惊醒,眼前的山头都像馒头被剖开了一样,地面裂缝最宽的有1米,滚石遍地。“只要下一场大雨,肯定要发生泥石流。那比地震还凶哦!”她的眼神中露出了惊恐。

  “这些灾害如果发生,危害性和破坏力不亚于一场大地震。”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代理州长吴泽刚说,“为了11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再艰难、再疲倦,我们也要坚决把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去。”

  汶川、茂县、理县……抢时间就是“抢生命”

  不仅是汶川,包括茂县、理县、黑水、九寨、松潘、马尔康等灾区居住在高半山上的群众,都在此次紧急避险范围,总人数高达11万。

  为了与次生灾害抢时间、抢生命,阿坝州各受灾县都在第一时间迅速成立了受灾群众安置和紧急避险工作领导机构,分解任务,逐村、逐组、逐户转移群众。工作组入村入户细心宣传,打消部分群众故土难离的观念。

  截至16日24时,阿坝州已经转移安置90137名群众,占需要转移总人数的80.59%。其中,茂县、松潘、马尔康等3县已经全面完成转移安置任务。

  11万群众的生死大转移,从原定的20日前完成,到可望于18日提前全面完成,阿坝州的干部群众经历了一场与次生灾害抢生命的时间较量。

  15日上午,汶川县龙溪乡俄布村、马登村等300多名村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举家向山下紧急撤离。与此同时,在茂县飞虹乡、理县甘堡乡,受次生灾害威胁的山区群众也有组织地向安全地带撤离。

  马登村的155名村民在村委会主任何世超的带领下,扶老携幼、肩扛手提,携带着全部能够携带的财产沿着陡峭山路逶迤下山。这些财产包括桌椅板凳、锅碗瓢盆。

  尽管山顶上不时坠落一些石头,掉在下面的大河里发出闷响,何世超并不觉得害怕,由于是白天,危险并不是很大,更重要的是,奔向安全地带的渴望让他吃下了定心丸。

  “唱歌吧!”何世超说。他鼓励着乡亲们:“唱着歌就很快到了山脚。”于是,100多条嘶哑的嗓子开始发出同一个旋律,古老苍凉的羌族民歌在云雾蒸腾的山谷盘旋,像不屈的精灵。

  到了山脚下,乡亲们彻底放心了:武警官兵出动4台大卡车,早就等候在那里。村民们欢快地将肩扛手提的家什放在车上。有的村民开着自己的小拖拉机,轰轰隆隆地向40公里外的安置点行进。

  而此时,在茂县飞虹乡,乡镇干部和驻地部队为了确认没有一个村民被遗落,再次返回到村寨逐一排查。

  马登村民们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里的猪。猪牛羊都带不走,但牛羊好办些,解开缰绳放生,让它们自己在山上找食。但猪不一样,谋生能力很弱,放生几乎等于放“死”。

  为了让群众财产少受损失,何世超作出了一个决定:让一些民兵自愿留下来替转移村民喂猪。刚说出这个想法,好几双手立即举了起来,数一数,一共8位。

  何世超的眼眶立即湿润了:继续留在大山上,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8位民兵,是坚守家园,也是坚守希望。

  三天托起20公里“生命长廊”

  距汶川县城10余公里的绵?镇板桥村,是龙溪乡紧急避险群众的“新家”,也是此次阿坝州生死大转移的最大安置点之一。

  沿213国道,北起汶川县雁门乡,南至绵?镇,延绵20公里的河谷平坝地带,已成为11万转移群众的“生命长廊”。

  放眼望去,各种色彩的帐篷搭遍平缓的河谷。帐篷外,刚刚搬来的群众已动手当起了“主人”,男人忙着挖排水沟,抬碎石垫高帐篷地面;女人搭锅建灶,整理衣物。

  俄布村的216名村民已全部住进新帐篷,家里有老人或者伤员的,还分到了最好的蒙古包。一个大帐篷外,架着俄布村村支部和村委会的牌子,一面红旗迎风飘扬。旁边,还有流动警务室和卫生院。

  吴泽刚州长告诉记者,这次紧急避险安置中,他们采取了避险场地统一租用、统一平整、统一搭建临时用房的办法,按照边搭建、边搬迁、先入住、后完善的要求,以乡镇、村组、社区为单位,成建制地进行转移安置,军队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转移工作即迅速又井然有序,仅三天时间就基本完成了“生命长廊”的准备工作。

  目前,汶川县共有较大安置点7个,到16日24时,已转移安置52419人。茂县建成安置点72个,集中安置了3360余人;理县建立安置点63个,可安置6723人,已安置5631人。

  据了解,转移出来的受灾群众,每户都领到了6床棉被,每人每天还有10元钱补助和1斤粮食。在马登村村民转移安置点,一户农家主妇看到记者,便热情地邀请我们尝尝刚煮熟的土豆,说:“吃吧,吃吧!我们这里过的是‘共产主义生活’,群众大食堂。”

  原来,她们有4家人在同一口锅里吃饭,材料大家凑,谁有空谁做饭,饭菜做好随便吃。“1933年,我们这里也发生过大地震,听说灾民饿得连个馒头片都没有。现在,人民政府让我们吃、穿、住都不愁。”50岁的羌族村民何星亮在旁边插话说,“无论是地震,还是滑坡,困难都是暂时的,我们相信共产党!”(参与采写记者丛峰、葛素表、张东波、侯大伟、刘大江、海明威、周正平)

责编:张仁和

1/1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请您纠错